题孙伯符墓
自无太史慈,孰对孙伯符。
群舒有余地,周郎或知予。
既推道南宅,以湿谩相濡。
本拟驰中原,扫灭邺中都。
天乎许贡客,一箭失壮躯。
黾勉付后事,张昭乃其奴。
赤壁之火攻,仅可保全吴。
公瑾复不长,伯业益荒芜。
至今春草生,高坟在姑苏。
传言尚相点,经行倍踟蹰。
异代岁月速,谁为我非夫。
酹酒起英爽,白杨鸣赤乌。
荆州或已分,曹刘竟称孤。
堂堂破虏冢,归命诚足俘。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自从太史慈不在,谁能与孙策匹敌。
众士如有余力,周瑜或许能了解我。
既然推崇道德之家,就用潮湿的水来相互沾濡。
本来想要驰骋中原,横扫邺都。
谁料到许贡门客的天意,一箭就失去了强壮的身躯。
尽力完成后续事务,张昭实在是他的助手。
赤壁之战的火攻,仅仅可以保全东吴。
周公瑾又不长寿,大业更加荒废。
到如今春天草长,高高的坟墓就在姑苏。
传说仍在指点,走过的时候更加犹豫。
不同年代的时光飞逝,谁又是我的知己呢。
举杯敬英灵,白杨树上传来了赤乌的叫声。
荆州或许已经划分,曹操刘备最终称孤。
威风凛凛的破虏将军之墓,投降实在是因为实力不足。
去完善
释义
1. "自无太史慈":太史慈是东汉末年著名的将领,此处是表达如果身边没有像太史慈这样的能人辅佐,那还有什么人可以与孙伯符相提并论呢?
2. "群舒有余地":舒,指三国时期东吴的君主孙权;"余地",即安身立命的地方。此句意为,除了孙权以外,没有其他势力可以抵挡孙伯符。
3. "周郎或知予":周郎,指的是周瑜;"知予",了解我的意思。这句表示,周瑜可能了解作者的用意。
4. "既推道南宅":道南宅,指的是诸葛亮出山前居住的茅庐;这里用来比喻自己的隐居生活。
5. "以湿谩相濡":"以湿谩相濡"出自《庄子·大宗师》,原句为“泉涸,鱼相与处于陆,相呴以湿,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这里用来形容互相帮助的困境中的人们。
6. "本拟驰中原":中原,指的是中国的主要地区;"驰中原",即驰骋于中原大地。
7. "扫灭邺中都":邺都,即曹操统治下的北方重镇邺城。
8. "天乎许贡客":许贡,东汉末年的地方割据者,被孙策击败并被杀害;许贡的门客因为怀恨在心,在孙策外出狩猎时放箭射伤了他,导致孙策不久后去世。
9. "一箭失壮躯":孙策因为这一箭失去了强壮的身体。
10. "黾勉付后事":黾勉,努力;"后事",指的是孙策去世后的事情。这句话表明孙策虽然去世,但他仍然尽力安排好身后的事务。
11. "张昭乃其奴":张昭,是东吴的重要谋臣,一直被孙策视为心腹。这句话讽刺张昭虽有才干,却成了孙策的帮凶。
12. "赤壁之火攻":赤壁之战,是三国时期的一场著名战役,孙权、刘备联军大败曹操,奠定了三国鼎立的格局。
13. "仅可保全吴":保住了东吴的疆土。
14. "公瑾复不长":公瑾,是周瑜的字;"不复长",意思是周瑜也不长寿。
15. "伯业益荒芜":伯业,孙策的事业;"益荒芜",即更加凋零。
16. "至今春草生":春天到来,万物复苏。
17. "高坟在姑苏":高坟,孙策的坟墓;姑苏,今江苏苏州。
18. "传言尚相点":相传孙策的墓还保存得相当完好。
19. "经行倍踟蹰":"经行",经过;"倍踟蹰",即更加犹豫不定。
20. "异代岁月速":不同的时代,岁月的流逝速度是不同的。
21. "谁为我非夫":"为我非夫",这里的"我"指的是作者自己,表示谁能理解我不是一般的人。
22. "酹酒起英爽":酹酒,把酒倒在地上以示祭奠;"英爽",英雄的英灵。
23. "白杨鸣赤乌":白杨,树名;"赤乌",中国古代神话中的神鸟。
24. "荆州或已分":荆州,古代中国的一个地区;"或已分",可能已经划分给其他势力。
25. "曹刘竟称孤":曹刘,指曹操和刘备;"称孤",即自立为皇帝。
26. "堂堂破虏冢":破虏,孙策的谥号;"冢",坟墓。
27. "归命诚足俘":"归命",投降;"诚",确实;"足俘",足够俘虏。
去完善
赏析
《题孙伯符墓》是一首悼念东吴名将孙策的诗歌。诗人通过对孙策生平的回顾和对他不幸命运的感慨,表达了对其英勇事迹的敬佩之情。下面是对这首诗的赏析:
首联“自无太史慈,孰对孙伯符。”指出孙策在东吴的地位无可比拟,表达了对他的敬仰之情。
颔联“群舒有余地,周郎或知予。”提到孙权占据江东,而周瑜可能知道诗人的心事。这里暗示了周瑜与孙策之间的默契和深厚的友谊。
颈联“既推道南宅,以湿谩相濡。”描述了孙策和周瑜共同推道的场景,表现了他们同舟共济、共创大业的精神。
“本拟驰中原,扫灭邺中都。”描绘了孙策立志征服中原的雄心壮志。然而,现实却是残酷的。
尾联“至今春草生,高坟在姑苏。”感叹孙策的功绩已成往事,他的陵墓已成为历史的见证。诗人以此表达对英雄逝去的哀伤之情。
去完善
创作背景
《题孙伯符墓》是南宋著名诗人韩淲创作的一首五言诗。这首诗的写作时间是南宋时期,即公元1127年-1279年之间。
在这个时期,中国正处于南宋与金、蒙古等政权并存的历史阶段,战事频繁,民生疾苦。在这样的背景下,诗人韩淲写下了这首缅怀孙伯符的诗作。
孙伯符是东汉末年的一位英雄人物,被誉为江东猛虎。他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勇武善战,立志报国,但最终因种种原因未能实现理想。韩淲在诗歌中通过描绘孙伯符的英雄形象,表达了对这位历史人物的敬仰之情,同时也反映了自己对现实的不满和对理想的追求。
这首诗的创作背景反映了南宋时期的民族矛盾和人民的苦难生活,以及诗人对社会现实的关切和对英雄的崇敬。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