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彦达九日
满头黄菊鬭芳妍,人与秋光两静便。
试把杯觞论旧日,未须筋力较明年。
诗惭戏马台头客,目断归鸿渚上天。
更愧白衣能送酒,坐令彭泽意空传。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盛开满头的菊花争艳斗丽,人与秋天的美好时光相宜宁静。
试着举起酒杯来回顾过去的日子,不需要比较明年的精力与活力。
我在这场景下写诗感到惭愧,好像在戏马台上空手而回的过客,眼光望向远方像是看到回归的大雁。
更是对那些以诗换酒的白衣使者感到羞愧,这都使得陶潜彭泽的意思变得空虚不再流传。
去完善
释义
1. 黄菊:这里指秋天盛开的菊花,形容秋天景色。
2. 鬭芳妍:指菊花与其他花草争艳。
3. 秋光:秋天的阳光。
4. 静便:安静舒适的环境。
5. 杯觞:酒杯,指饮酒。
6. 论旧日:谈论过去的事情。
7. 筋力:体力,这里指饮酒的兴致。
8. 较明年:比较明年如何。
9. 诗惭:写诗感到惭愧。
10. 戏马台:古战场,位于江苏徐州。
11. 目断:望眼欲穿。
12. 归鸿:归乡的鸿雁,寓意游子思乡。
13. 渚上:水边的小洲。
14. 天:天空。
15. 白衣:古代平民的装束,这里代指普通百姓。
16. 送酒:指有人送酒来。
17. 彭泽:晋代陶潜曾为彭泽县令,此处指陶潜。
去完善
赏析
《和彦达九日》是南宋文学家胡寅的一首诗。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在重阳节时的心境和对生活的感慨。诗人以满头黄菊、人与秋光两个形象描绘出秋天的景色与人生的平静。接着通过谈论过去和未来,表达出对时光流逝的感慨。“诗惭戏马台头客,目断归鸿渚上天”两句,则表达了对英雄豪杰的敬仰和故乡的思念之情。最后,诗人提到白衣送酒的故事,借以表达对陶渊明饮酒生活的向往。整首诗情感深沉,语言优美,展现出了作者深厚的文学素养和高尚的人生态度。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和彦达九日》是南宋诗人胡寅在重阳佳节时所作的一首词。胡寅生逢宋金对立时期,经历了战乱流离,对家园的思念之情尤为深切。此诗为答赠友人张彦达所题《九日》之作。
1127年,靖康之变后,北宋灭亡,南宋建立,国家动荡不安。此时,胡寅与好友张彦达天涯各一方,每逢重阳佳节,倍加怀念家乡故土,感慨万千。1149年,他们二人通过诗词唱和的方式相互慰藉,表达对故乡的思念和对国家命运的担忧。
在这个特殊的历史背景下,胡寅写出了《和彦达九日》一词。他以菊花比喻自己和朋友的品质高洁,又借登高之意表达出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眷恋之情。同时,他巧妙地运用了古代重阳节的风俗习惯,如赏菊、饮酒等,使作品充满了浓厚的节日氛围,展现了诗人在民族危难时刻的家国情怀。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