戊申除夕送岁
四十余番送岁回,百年身世半摧颓。
更将四十余番送,岁定相辞不复来。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四十几次度过新年,人生已过半百。
还要再迎四十几次新年,岁月不再归来。
去完善
释义
注释:
1. 戊申:农历的干支之一,对应公历年份为1908年、1968年、2028年等。此处指诗创作的具体年份。
2. 除夕:农历一年中的最后一天夜晚,即大年三十晚。
3. 送岁:迎接新年的到来,寓意送走旧的一年。
4. 四十余番:形容岁月流逝的次数之多。
5. 百年身世:表示一生的时间,百年即一百岁。
6. 摧颓:原指建筑物倒塌,这里比喻人的衰老、精神不振。
7. 复来:再来,再次出现。
去完善
赏析
赏析:
诗人以“四十余番送岁回”开篇,寓意着时间的流逝和岁月的匆匆。然而,时间并未带来相应的幸福与安康,反而“百年身世半摧颓”,人生已过半百,理想破灭,身心俱疲。诗人在岁末之际感叹时光的流逝和人生的无常,表达出深沉的感慨和无奈的心情。接下来的诗句“更将四十余番送,岁定相辞不复来”则预示着时光的无情和生命的有限。诗人以四十余番岁月将尽的形象,强调死亡的必然性,揭示了生老病死的自然规律。整体来看,这首诗借助于对岁除、生死的思考,抒发了诗人对人生、命运的深深感慨和无奈之情。
去完善
创作背景
《戊申除夕送岁》这首诗是南宋诗人曾丰在1248年的除夕之夜创作的。当时他正身处绍兴府的山阴县,任职地方官吏。在这个特殊的时间节点上,诗人以怀古之情创作了这首送别旧岁的诗篇。
在这个时期,南宋朝廷偏安江南一隅,虽然暂时保持了相对的安宁,但是金兵南下之势仍在,整个国家的前景十分堪忧。曾丰作为南宋的知识分子,对此深感忧虑和痛心。他一方面希望能够为国家贡献自己的力量,另一方面也对国家的未来充满了担忧。
这首诗的创作背景,正是曾丰在这种复杂情绪下的真实写照。他以自己对国家命运的关切和对历史的深刻反思,表达了对年岁的深深感慨。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