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诗词

诗词大全

寒食日早发赴积庆庄拜扫过龙门马上作

标题包含
寒食日早发赴积庆庄拜扫过龙门马上作
赫奕晨霞照万灯,路穿阙口势如吞。 桥边杨柳垂青线,林下秋千挂彩绳。 平地伊流不一抹,半天嵩岳翠千层。 行行渐入吾疆理,竹坞松阡间绮塍。
0 0
去完善
作者简介
文彦博(1006年-1097年),字宽夫,号伊叟。北宋著名政治家、文学家,历仕仁宗、英宗、神宗、哲宗四朝,出将入相五十载,是北宋中期的重臣之一。 文彦博出生于书香门第,自幼聪颖过人,勤奋好学。他于宋...查看更多
去完善

译文
明亮的朝霞照耀着千万盏灯火,道路穿过山间的缺口,气势磅礴如同巨兽吞噬。桥边的柳树垂下了青色的丝线,树林里的秋千悬挂着彩色的绳索。伊水在平地上流淌,不带走一片云彩;半天的嵩岳绿油油的层层叠叠。一行人逐渐走入我治理的区域,竹林和松树之间的田野如锦绣般美丽。
去完善
释义
1. 赫奕:显赫,光彩照人; 2. 晨霞:早晨的霞光; 3. 照万灯:形容阳光照耀下的万家灯火; 4. 阙口:古代宫殿、陵墓前的石牌坊门洞; 5. 势如吞:形容地势险要,仿佛要将道路吞噬; 6. 青线:指柳枝在风中摇曳,形状如绿色的线条; 7. 林下:树林深处; 8. 秋千挂彩绳:形容荡秋千的场景; 9. 伊流:河南的伊河; 10. 一抹:一片; 11. 半天嵩岳:远处的山峦; 12. 翠千层:形容山峦的绿色层层叠叠; 13. 疆理:土地分界; 14. 竹坞松阡:竹林和水边的松树; 15. 间绮塍:划分田地的彩色标记。
去完善
赏析
本诗描述了作者在清明节这天一早出发去扫墓的场景。首先,“赫奕晨霞照万灯”,展示了清明时节的早晨,阳光和煦,万物萌发的景色,同时也有万户千家的烟火气息。接下来,诗人用“路穿阙口势如吞”形容道路的崎岖和险峻,展现出出游路途的艰难。紧接着,“桥边杨柳垂青线,林下秋千挂彩绳”描绘了春天的生机盎然,绿色萦绕之中,又有红色的秋千在林间飘扬,画面生动而富有情趣。然后,“平地伊流不一抹,半天嵩岳翠千层”,写出了地势的高低起伏,蜿蜒的伊水波光粼粼,远方的嵩山翠色如洗,给人以视觉上的享受。最后,“行行渐入吾疆理,竹坞松阡间绮塍”,随着脚步的深入,诗人的心境也在发生变化,竹林、松树、田园、小路交织在一起,构成了一幅美丽的农村画卷。整体来看,诗人以细腻的笔触,展现了清明节扫墓时沿途的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致,营造出一种深沉而又豪放的诗情画意。
去完善
创作背景
这首《寒食日早发赴积庆庄拜扫过龙门马上作》是北宋政治家、军事家文彦博在任职宰相时期所作。诗题中的“寒食”是指清明节的前一天,人们会在这天扫墓祭祖。而“积庆庄”和“龙门”则是文彦博家乡的标志性地点。 文彦博生于公元980年,当时正值北宋真宗皇帝统治时期。他在这一时期成为了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并且在担任枢密使期间,成功平息了西夏的叛乱。文彦博因其卓越的政治才干而被任命为丞相,辅佐皇位。 在诗歌创作时期,北宋政治稳定,经济繁荣。科举制度为文人提供了展示才华的舞台,许多文人都投身于文学创作。在这种背景下,文彦博在拜扫祖坟的途中,写下了这首诗篇。通过描绘家乡的自然风光,诗人表达了对自己家乡的热爱和对先人的敬仰之情。
去完善
热门评论
  •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