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思
碧嶂猿啼夜,新秋雨霁天。谁人爱明月,露坐洞庭船。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翠山岩上猿猴夜啼响,新雨过后的秋天天空晴朗。谁这么喜爱明月,在洞庭湖中的船上露坐欣赏。
去完善
释义
【注释】
1. 碧嶂:翠绿的屏风山,形容山峰峻峭如画。
2. 猿啼:指哀鸣的猿猴。
3. 雨霁:雨后放晴。
4. 洞庭:湖名,位于湖南省北部。
去完善
赏析
首句“碧嶂猿啼夜”描绘出一幅寂静的秋日夜晚图景。“碧嶂”指的是青翠的山峰,“猿啼”则是猴子在夜间的叫声。作者巧妙地运用这两个意象来表现秋天的宁静与萧瑟。
第二句“新秋雨霁天”则描述了雨后天晴的美景。“霁”意为雨后放晴,这句诗意味着在经过一场秋雨洗礼后,天空变得格外清澈明亮。
接着,作者通过提问的方式表达了对明月的喜爱之情:“谁人爱明月,露坐洞庭船?”这句话意思是,谁不喜欢欣赏明亮的月光呢?于是人们在湖中的船上享受美好的时光。这里,作者以明月为引子,引出人们对美好时光的眷恋之情。
整首诗以情景交融的手法,生动地描绘出秋天独有的美景,同时也表达了人们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和热爱。
去完善
创作背景
《秋思》是唐朝诗人黄滔的一首五言律诗。这首诗描绘了秋天肃杀的景象和诗人的感慨之情。以下是这首诗的创作背景:
这首诗创作于唐朝晚期,大约在公元9世纪末。当时,唐朝社会已经进入了衰落时期,政治腐败,民生疾苦。黄滔是一位著名的文人,他曾多次参加科举考试,但都未能取得成功。在这个过程中,他亲身经历了社会的动荡和人民的生活困苦,这些都成为了他创作的灵感来源。
在创作《秋思》时,黄滔正处于人生的低谷期。他在科举考试中屡次受挫,心中充满了失意和无奈。秋天是丰收的季节,但也是万物凋谢的时刻,这让他想起了自己坎坷的人生经历和现实的不公。在这首诗中,他用秋景表达了内心的忧虑和对未来的迷茫。
在这个时代背景下,唐朝的社会矛盾日益尖锐,民族矛盾也日益加剧。外患频繁,内乱不断,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黄滔作为一位有良知的文人,他对现实的关切和对人民的同情,都体现在了他的诗歌作品中。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