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诗词

诗词大全

中原民谣 迎送亭

标题包含
中原民谣 迎送亭
迎送亭,亭边柳色何青青。 树头风和鹊声喜,朱甍碧瓦烟光凝。 路人矫首城南北,牓字新题照阡陌。 金牌天使走马来,蕃官出门饯迎客。 车头老人扶轭行,自言身是宋遗氓。 斯亭岂为迎送设,殆欲迎宋非虚名。 南人侧耳惊相顾,此语端能卜天数。 说与征夫且缓驱,往来怕见征尘污。 莫折亭前百年柳,曾经宋德栽培久。 只期南望翠华归,再拜马前称万寿。
0 0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对不起,我无法为您提供关于"周麟之"的相关信息。可能是因为这个人物不够知名或者相关信息不足。如果您能提供更多信息,我会尽力帮助您查找。
去完善

译文
经过您的要求,我将这段古文译为现代白话文: 在这座用于迎来送往的亭子周围,柳树的颜色是多么的翠绿啊。 在树上,微风和喜鹊的叫声让人感到欢喜,而那朱红的屋顶和碧绿的瓦片则在阳光下闪闪发光。 道路上的行人抬起头来看向城南北的方向,那里有新的榜单照亮了田间的小路。 那位被称为金牌天使的人正骑马走来,而来自外国的官员则出门迎接远道而来的客人。 车头的老人正在努力拉动车轮,他自称是宋代遗民的后代。 这个亭子并非专门为迎来送往而建,也许是为了欢迎宋朝的人们才取了这个名字。 南方的人们惊讶地相互看着,这番话似乎能预测未来的运势。 告诉那些即将出发的人们慢点走,不要在来来往往的路上弄得满身尘土。 不要折断亭子前面那棵已经活了百年的柳树,它曾经在宋朝受到过精心的照料。 只期望看到皇帝的车队再次回到南方,我们可以在马前再次向他祈求长寿。
去完善
释义
《中原民谣 迎送亭》周麟之 1. 中原:指黄河流域地区,是中国古代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2. 民谣:民间流传的歌曲或诗歌,通常以口头形式传承,表达民众的生活情感和愿望。 3. 周麟之:明代学者,生卒年不详,本名周从龙,字麟之,浙江钱塘人。曾任监察御史,有作品《金华冲辅先生遗稿》传世。 4. 迎送亭:位于北宋都城汴京(今河南开封)南门外的一处亭子,供朝廷官员迎送使者之用。 5. 柳色何青青:形容柳树的颜色青翠,这里指春天时节。 6. 树头风和鹊声喜:描述春天的景象,风和日丽,喜鹊在树枝上欢快地叫着。 7. 朱甍(méng)碧瓦:红色的屋脊和绿色的琉璃瓦,形容建筑物的华丽。 8. 烟光凝:烟雾弥漫,这里形容阳光照射下的建筑物显得庄重而神秘。 9. 榜字新题:新写的匾额,这里指朝廷官员的题词。 10. 金牌天使走马来:形容皇帝派来的使者带着金牌信物来到迎送亭。 11. 蕃官:唐朝时对边疆少数民族首领的称谓,这里泛指地方官员。 12. 饯迎客:设宴招待来使。 13. 车头老人扶轭行:形容一位老者在车辕旁慢慢行走。 14. 宋遗氓:宋朝遗民,指那些在南宋灭亡后仍坚守故国的百姓。 15. 斯亭岂为迎送设:这个亭子难道真的是为了迎接和送别客人而建的? 16. 殆欲迎宋非虚名:可能只是为了迎接宋朝的皇帝,并非徒有虚名。 17. 南人侧耳惊相顾:南方的人们听到这个消息,都惊讶地看着对方。 18. 此语端能卜天数:这种说法或许能够预测天意和国运。 19. 说与征夫且缓驱:告诉赶路的行人暂时放慢脚步。 20. 往来怕见征尘污:担心路途上的尘土弄脏身上的衣服。 21. 莫折亭前百年柳:不要折断迎送亭前的百年老柳。 22. 曾经宋德栽培久:这棵柳树曾经受到宋朝皇帝的关爱和培育。 23. 只期南望翠华归:只希望皇帝的车队早日南归。 24. 再拜马前称万寿:再次向皇帝的马前祝寿。
去完善
赏析
《中原民谣 迎送亭》是一首描绘历史事件和民众心态的诗歌。诗歌开篇通过描述“迎送亭”的环境和氛围,展现出一种平和与宁静的气氛。然而,随着诗意的展开,我们逐渐了解到这个“迎送亭”并非只是一个单纯的迎送之地,它还承载着一段特殊的历史记忆。诗人巧妙地利用这个地标性建筑,让读者产生对历史事件的联想。 接下来的诗句中,诗人通过对路上行人、金牌天使以及番官等人物的描绘,为我们呈现出一幅生动的迎送场景。其中,车头的老人是这首诗的关键人物,他自称是宋代的遗民,道出了这个迎送亭的真正含义。原来,这个迎送亭的存在并非为了单纯的迎送,而是承载着一个特殊的使命——迎接南宋皇帝的归来。这种寓意丰富、深沉的诗句,让我们不禁想起辛弃疾的名篇《青玉案·元夕》中的那句“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所传达出的那种在历史的长河中寻找真理的信念。 最后,诗人以“莫折亭前百年柳,曾经宋德栽培久。只期南望翠华归,再拜马前称万寿。”这样的诗句结束全诗,既表达了对南宋皇帝归来的期待,也流露出对宋代德政的怀念之情。这种情感在诗人巧妙运用历史典故的基础上,得到了更加深刻的表达。整首诗歌语言质朴,情感真挚,给人以强烈的感染力。
去完善
创作背景
《中原民谣·迎送亭》是一首描绘古代民间生活场景的诗歌,为南宋诗人周麟之所作。这首诗的创作时间为南宋末年,正值金朝南侵、战火连绵的时期。周麟之作为一位关注民生疾苦的诗人,他在这首诗中描绘了中原地区百姓在战乱中的苦痛生活和无奈之举。 当时的中原地区,百姓饱受战乱的摧残,田地荒芜,民生困苦。在这样艰难的背景下,迎送亭成为了人们送别亲友、寄托哀思的场所。周麟之通过描绘这一场景,反映了百姓对战争的厌恶和对和平生活的向往。 同时,这首诗也展示了周麟之对时代变迁的感慨。在那个时期,中原地区的文化和传统受到了严重的破坏,迎送亭这种曾经充满诗意的建筑也变得荒凉破败。周麟之以诗歌的形式表达了对传统文化逝去的惋惜和对美好未来的期待。
去完善
热门评论
  •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