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诗词

诗词大全

书应天寺壁

标题包含
书应天寺壁
城郭鏁山林,自无尘土侵。 一峰来海上,高塔起天心。 世路有盈缩,灵泉无浅深。 使君今老矣,闲处得闲吟。
0 0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张伯玉(1003年-1082年),字公达,号浮休居士,晚年自号“西溪老人”。他是北宋时期著名的文人、政治家,浙江金华人。 张伯玉自幼聪颖过人,勤奋好学,年轻时便以才学闻名乡里。他于宋仁宗天圣八年(1...查看更多
去完善

译文
城市环绕着山林,自然不会沾染尘土。 一座山峰出现在海面上,高高的塔楼耸立在天心。 人世间的道路有长有短,但灵泉却无深浅之分。 现在已年迈的你,在闲暇时能悠闲地吟唱诗歌。
去完善
释义
【注释】 1. 应天寺:古代寺庙名。 2. 鏁:通“锁”,封闭,封锁。 3. 山林:山林之间。 4. 尘土侵:被尘土污染。 5. 一峰:一座山峰。 6. 海上:指远方。 7. 高塔:高大的佛塔。 8. 天心:天空中央。 9. 世路:世俗的道路,指人世间。 10. 盈缩:增减,变化。 11. 灵泉:灵异的泉水。 12. 无浅深:不分深浅。 13. 使君:古代对州郡长官的尊称,这里指作者自己。 14. 老矣:年老的委婉说法。 15. 闲处:闲暇之处。 16. 得闲吟:得到闲暇时间可以吟咏诗歌。
去完善
赏析
《书应天寺壁》赏析: 此诗描绘了深山古刹的宁静与超然,通过对比城市与山林的喧嚣与清静,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生活的向往和对世俗纷扰的厌倦。同时,“一峰来海上,高塔起天心”传达了佛教中的禅宗思想,强调人的内心境界与宇宙自然的融合。在尾联中,诗人借自己的老年生活,传达了一种与世无争、安享晚年的心境,体现了他对人生哲学的独特见解。
去完善
创作背景
《书应天寺壁》是宋代诗人张伯玉的一首五言诗。这首诗的创作时间是公元1094年,正值北宋哲宗时期。在这期间,张伯玉因官场斗争失意,辞官归隐于南京钟山。在岁月静好的田园生活中,他结识了许多志同道合的朋友,一同游历山水、饮酒赋诗,颇有一番“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意境。 在这个时代,宋朝的国力逐渐衰退,内外交困。然而,民间文化却空前繁荣,书院林立,文人墨客齐聚一堂,谈论诗文,议论时政,形成了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张伯玉身处其中,既感受到了时代的沧桑变迁,也体会到了人生的无常与豁达。 这首《书应天寺壁》便是张伯玉在这种心境下的产物。诗中以竹为喻,表达了诗人坚韧不拔的精神品质;以松柏象征友人的情谊,表达了作者珍视友谊的情感。同时,通过描绘应天寺壁上的诗句,展现了诗人对人生哲理的独特见解和旷达胸怀。
去完善
热门评论
  •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