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融州城楼
除却谯楼环廨舍,萧条市井客怀悲。
高高下下山无数,浅浅深深江有时。
大布红裙猺女著,半规白扇野人持。
城中昨夜亡羊豕,闻得谁家虎入篱。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远离喧嚣的街头巷尾,寂静的集市让人倍感忧伤。高山峻岭绵延不绝,江河深浅交替流淌。瑶族妇女身着粗布红裙,乡野之人手持半开的白扇。听说昨晚城里走失了猪羊,不知谁家篱笆闯入了老虎。
去完善
释义
1. 融州:现在的广西融水苗族自治县。
2. 谯楼:古代的城门楼。
3. 廨舍:官署或官员的住所。
4. 萧条:形容街道寂静、冷落的样子。
5. 市井:市场及市区,此处指城市生活。
6. 客怀:离家在外的人的情怀。
7. 高高下下:高低不平的山脉。
8. 浅浅深深:水流深浅不一的江流。
9. 大布红裙:粗布制成的红色裙子。
10. 猺女:壮族女子。
11. 半规:半月,此处指的是未全圆的月亮。
12. 白扇:白色的扇子。
13. 野人:乡村百姓。
14. 亡羊豕:指牲畜被盗或丢失。
去完善
赏析
本诗为陈藻所作的描绘融州城楼的景色及风土人情的诗歌。通过描写城楼、市井、山景、江水等元素,诗人展现了融州城的荒凉景象,并为读者描绘了一幅具有浓厚生活气息的画面。
首联“除却谯楼环廨舍,萧条市井客怀悲”,诗人首先关注到了城楼的特征,强调了融州城的独特建筑风貌,同时抒发了对这座城市的萧条感怀。
颔联“高高下下山无数,浅浅深深江有时”,描述了连绵起伏的山峦和曲折蜿蜒的江河,突出了此地的地理特点。这些自然景象作为背景,衬托出城市与乡村的结合以及人们在其中的生活场景。
颈联“大布红裙猺女著,半规白扇野人持”,进一步展现当地居民的生活习俗。通过描绘瑶族女子的服饰和乡村居民的扇子,诗人表达了对该地区乡土文化的尊重和赞美。
尾联“城中昨夜亡羊豕,闻得谁家虎入篱”,传达了当地的恐慌氛围。诗人以传说猛虎出没的故事为例,凸显了融州城地区的险恶环境,呼应了开头的“萧条”之情,使得整首诗富有戏剧性变化。
总之,这首诗巧妙地运用了对景物、人物、故事等多方面的刻画,成功塑造了一个独具特色的融州城形象。通过对诸多元素的娴熟安排,诗人将所见所闻生动地展示在读者面前,从而展现出他深厚的文学修养和对生活的独特见解。
去完善
创作背景
《题融州城楼》这首诗是宋代诗人陈藻在融州(今广西柳州市融水县)担任通判期间所作。这首诗的创作时间为公元1127年至1146年之间,即宋徽宗时期至宋高宗时期。
在这段时间里,陈藻的人生经历颇为丰富。他在京城临安(今浙江杭州)担任过太学博士、国子祭酒等职务,后因故被贬谪至融州任通判。这一人生际遇使得他对世事有了更深切的体会,也为他创作这首《题融州城楼》提供了灵感。
在陈藻所处的时代,北宋末期社会动荡不安,政治腐败严重。靖康之难后,金兵攻占汴京(今河南开封),徽钦二帝被俘,北宋灭亡。随后,赵构在南京应天府(今河南商丘)建立南宋政权,史称宋高宗。
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陈藻作为一位关心国家命运的文人,对现实有着深深的忧虑。他在这首《题融州城楼》中,通过对融州城楼的描绘,表达了对于国家兴亡的关切之情。同时,他也抒发了自己虽身处偏远之地,但仍心系家国的高尚情操。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