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溪茶
上犹石硙天下无,霏霏吐出焦溪腴。
龟泉二湛康庐如,瓦鼎才跳鱼眼珠。
顾我常苦书肠枯,一汲河润九里余。
山精木怪不作魔,浇过秦论风生裾。
几回唤醒眉山苏,诗句零落樵与渔。
向非朔洛角植党,焦溪安得声价俱。
似闻东观罗遗逸,烦君寄上图经书。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上犹的石磨堪称世界之最,源源不断涌出焦溪的鲜美。
那口龟泉看起来非常清澈纯净,犹如庐山仙境般美妙,煮茶的瓦壶刚刚跳跃着鱼眼般的茶珠。
每当我苦于写作枯竭之时,品一口这茶水就如久旱逢甘霖一般滋润。
这些神奇的山水不仅没有让我的思绪混乱,反而让我灵感迸发,笔下生出锦绣文章。
或许几次就能激发苏轼的才华,他的诗篇就像山林中的砍柴人与捕鱼人一样随意得来。
如果不是在洛阳和那群书生争论学术,焦溪的美名怎么会传扬四海呢?
听说洛阳的文人雅士们正在寻觅那些遗失的佳作,希望你能给我寄来一份典籍图册。
去完善
释义
《焦溪茶》刘黻
1. 上犹石硙:江西省上犹县境内的山区。石硙,指山区石磨,这里用来说明茶叶的产地。
2. 天下无:形容此地的茶叶品质极高,举世无双。
3. 焦溪:焦溪茶的产地。
4. 龟泉二湛:指产茶地附近的泉水。龟泉,地名;二湛,指泉水的清澈。
5. 康庐如:庐山的象征,用以赞美该地的优美风光。
6. 瓦鼎:陶瓷制的茶壶,用于泡茶。
7. 鱼眼珠:茶叶泡开后,茶汤中浮起的茶叶形状如同鱼眼珠。
8. 顾我常苦书肠枯:诗人自言由于缺少茶水滋润,导致思维枯竭。
9. 一汲河润九里余:比喻饮茶带来的精神焕发。
10. 山精木怪不作魔:形容饮茶时心境宁静,不受外界干扰。
11. 浇过秦论风生裾:描述饮茶后的心情愉快,连衣襟都随风飘扬。
12. 唤醒眉山苏:这里是用苏轼的故事来借指诗人在品茶后得到的灵感。
13. 诗句零落樵与渔:意为茶农在采茶、制茶过程中创作的诗篇。
14. 向非朔洛角植党:如果不是因为产地偏远而默默无闻,焦溪茶的名声早已远扬。
15. 东观:古代宫廷藏书的地方。
16. 罗遗逸:收集失传的古籍。
17. 烦君寄上图经书:恳请对方帮忙将焦溪茶的详细资料整理成书。
去完善
赏析
《焦溪茶》刘黻是一首描绘茶叶、表现诗人个性情感的古诗词。开头两句“上犹石硙天下无,霏霏吐出焦溪腴”以石硙来形容茶叶的品质,表达其优质、珍贵的特点,同时也为全诗奠定了沉静的基调。接下来的三句描述泡茶过程和品茗体验,强调茶香四溢,以及饮茶带给自己的清爽感觉,使其仿佛焕发了生机。接着的两句转向抒发个人情感,表达了山水之间环境的静谧与自己精神世界的满足。之后的四句提及苏轼,使全诗更具有一种与历史名人沟通的韵味,同时借苏轼的故事,隐含了自己亦能领悟到生活之美的自信。最后两句从传闻出发,设想《东观》会将焦溪茶记录其中,既体现了茶文化的影响深远,也寄托了对未来的期许。
去完善
创作背景
《焦溪茶》是南宋著名文人刘黻的一首脍炙人口的诗作。这首诗创作于宋宁宗时期(公元1194-1224年),正值南宋中期,社会矛盾尖锐,战乱频繁。
刘黻在少年时期,便才华横溢,但当时的政治环境复杂,科举之路颇为坎坷。他曾在科场上屡试不第,直到晚年才得以仕进。这段时期的遭遇使他对社会现实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对民众疾苦产生了深厚的同情心。
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战乱和饥荒给人民带来了巨大的痛苦。刘黻作为一位有良知的文人,一方面寄情山水,通过饮茶、赋诗来抒发胸中的忧虑;另一方面,他以民为本,关注百姓的生活状况,并为此进行抗争。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