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诗词

诗词大全

送舍利宿定普岩

标题包含
送舍利宿定普岩
仁祠表虚旷,祗园展肃恭。 栖息翠微岭,登顿白云峰。 映流看夜月,临峰听晓钟。 涧芳十步草,崖阴百丈松。 萧然遥路绝,无复市朝踪。
0 0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仁祠显现出宽广的空间,神庙展示出庄严和恭敬。 在翠绿的群山之间休息,攀登云雾缭绕的高峰。 倒映在溪流中的月亮照亮了夜晚,站在山峰上聆听早晨的钟声。 山涧里有芬芳的野花和小草,山崖上有遮天蔽日的松树。 宁静的道路被远远地抛弃在远方,没有世俗的痕迹。
去完善
释义
1. 舍利:指从高僧遗体火化时遗留下的珠子,这里借指高僧。 2. 宿:住宿过夜。 3. 定普岩:佛教圣地之一。 4. 仁祠:指庙宇。 5. 祗园:佛教术语,原指印度拘萨罗国舍卫城中的祇树给孤独园,是释迦牟尼佛住的地方。 6. 翠微岭:绿色的丘陵地带。 7. 白云峰:白色的山峰,代指山中佛寺。 8. 映流:在河流旁边。 9. 涧芳:山谷里的花香。 10. 萧然:寂静的样子。 11. 无复:不再有。 12. 市朝:城市。
去完善
赏析
《送舍利宿定普岩》这首诗歌是唐朝诗人孔德绍所作。孔德绍的诗具有浓厚的佛教色彩,他借这首诗表达了对佛的虔诚和对僧人的敬意。全诗通过描绘定普岩周围的美景,展现了诗人内心的宁静与恬淡。 首联“仁祠表虚旷,祗园展肃恭”描绘了寺庙的庄严肃穆。“仁祠”指佛教寺庙,“祗园”则为古印度佛陀讲道的地方。这两句意味着诗人在这座寺庙里感受到了一种超越尘世的空旷与宁静。 颔联“栖息翠微岭,登顿白云峰”写的是僧人在这座寺庙的生活情景。他们居住在环境清幽的翠微岭,时常登高远眺白云峰,体现了诗人对于僧人的敬仰。 颈联“映流看夜月,临峰听晓钟”是对寺内生活的生动描绘。在波光粼粼的溪流边观赏夜晚的明月,站在山峰上聆听清晨的钟声,这样的生活令人心旷神怡。 尾联“萧然遥路绝,无复市朝踪”则表达了诗人对这种超脱世俗纷扰的生活的向往。在远离尘世喧嚣的道路上,诗人找到了心灵的慰藉。 整首诗语言优美,意境深远,展现了一个清净脱俗的世界。诗人通过描绘定普岩的美景和僧人的生活,表达了对于佛法的崇敬以及对超脱世俗纷扰的追求。
去完善
创作背景
《送舍利宿定普岩》是隋朝诗人孔德绍创作的一首五言古诗。这首诗的创作时间为公元618年前后,正值隋末战乱时期。在这个特殊时期,孔德绍作为唐州刺史的幕僚,亲身经历了战乱的艰辛。他的诗作充满了对和平宁静生活的向往,以及对战乱年代的忧虑。 在这首诗中,孔德绍描述了送舍利的场景,表达了人们对宗教信仰的追求和对和平的期盼。当时,由于战乱频繁,人们渴望寻求心灵的慰藉,因此宗教信仰在民众中有着较高的地位。定普岩是当时的一处佛教圣地,人们在战乱时期纷纷前往祈求平安。 孔德绍在诗中通过对自然景色的描绘,表达了对和平生活的向往。同时,他也担忧战乱给百姓带来的苦难,希望战争早日结束,让人们能够过上安宁的生活。这种情感在他的其他诗作中也得到了体现,如“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等诗句,都反映了他对战乱时期的忧虑和对和平生活的渴望。
去完善
热门评论
  •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