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大风韵
飞廉薄怒意云何,肆暴伤春气不和。
可但扬沙迷白昼,也应震海涌沧波。
终霾卷地将飘屋,阴曀惊林定折柯。
便欲奋飞联六鹢,宋都未过且悲歌。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飞廉的轻怒让人感到疑惑,肆意暴力伤害春天的气氛不和谐。它不仅仅扬起沙尘遮蔽了白天,还引发了海浪的汹涌。最终,阴霾席卷大地,飘荡在房屋之间,阴暗的天气使得树林中的鸟兽惊慌失措,不断地折断树枝。我想要振翅高飞与其他六只鹢鸟联合起来,但是还没有飞过宋都就开始悲歌了。
去完善
释义
1. 次大风韵:此诗是洪皓为描绘风灾场景所作。"次大"是借风力之大作比;"风韵"即指该风所形成的风貌,包括被破坏的生态环境等。
2. 飞廉薄怒意云何:“飞廉”本为中国古代神话中能致风的神禽名。这里用来比喻狂风,表示风神像发怒一样掀起大风。“薄怒”是说略现怒气。“意云何”是诗人询问风神的口气,引申为表达对风暴无法理解的无奈。
3. 肆暴伤春气不和:"肆暴"形容风的狂暴;"伤春"指的是在春季这美好的时光发生灾难。"气不和"意味着天地间气象的不和谐,表现自然的无常和人对自然无力的感慨。
4. 可但扬沙迷白昼:"可但"有强调之意,表示风不止于此;"扬沙"形容风起时地面沙尘飞扬的状态;"迷白昼"是借白昼都变得迷茫来形容风力之大。
5. 也应震海涌沧波:"也应"有进一步补充说明的意思,表示风在大陆上的破坏力同样展现在海洋上;"震海"描绘了风吹大海的景象;"涌沧波"用海浪翻滚的情景来反映风的威力。
6. 终霾卷地将飘屋:"终霾"是说终年阴霾笼罩,此处指风暴过后,天色昏暗;"卷地"形象地描述了狂风席卷地面的态势;"飘屋"表示房屋的飘摇不定,暗示房屋可能被风吹倒的危险。
7. 阴曀惊林定折柯:"阴曀"形容阴暗的天气;"惊林"表示风吹动树林,令人心惊;"定折柯"意为树木被连根拔起,暗喻自然界在这场风暴中的严重破坏。
8. 便欲奋飞联六鷁:"便欲"表示急切想要去做某事;"奋飞"形容奋起飞翔的姿态;"联六鷁"指联结六艘船,这里以船代指其他被风暴影响的生物。
9. 宋都未过且悲歌:"宋都"指北宋都城汴京(今河南开封);"未过"表示距离还很远;"且悲歌"传达出诗人面对灾情而产生的悲伤之情。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题为“次大风韵”,描述了狂风肆虐、环境恶化的情景。诗中的“飞廉薄怒意云何”以拟人的手法描绘了风的愤怒,形象生动。接着通过“肆暴伤春气不和”表达了对春天气候失调的忧虑。诗人继而描述风沙漫天、海浪翻腾的景象,表达出自然的巨大威力。然而诗人并没有陷入绝望,而是积极地想出对抗灾害的方法,即使无法立即解决问题,也会勇敢面对,并为之唱出悲壮之歌。整首诗情感激越,充分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的敬畏和对生活的乐观态度。
去完善
创作背景
《次大风韵》是南宋著名诗人、政治家洪皓于绍兴二十一年(1151年)创作的五言律诗。在这一年,洪皓以使金之身被扣留北方,身处异乡的他对故土的思念之情愈发浓烈,遂借《大风歌》的原韵,表达了这种真挚的感情。
在这段时间内,洪皓历经了世事浮沉。他曾担任抗金名将张浚的参谋官,因力主抗金而被朝廷冷落。后来,洪皓作为南宋使者出使金国,在金国都城遭受百般刁难和威逼利诱,但始终坚守民族气节,拒绝投降,甚至因此被金国扣留长达十五年之久。这种独特的人生经历,使得他在创作这首诗歌时,既抒发了深沉的家国情怀,又展现了坚定的民族信念。
与此同时,这首诗的创作时代正值南宋与金国的对峙时期。当时,南宋朝廷偏安江南一隅,北方大片国土沦丧于金人铁蹄之下。面对这样的历史背景,洪皓的诗歌作品往往流露出对家国破碎的哀痛和对民族复兴的热望。而在这一特殊的历史背景下,《次大风韵》通过运用古代名篇《大风歌》的诗韵,表达了对故土山河的热爱与对忠诚国家的坚守,使得这首诗歌成为了南宋爱国精神的生动写照。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