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任御史江南发粮以赈河北百姓
河朔人无岁,荆南义廪开。将兴泛舟役,必仗济川才。
夜月临江浦,春云历楚台。调饥坐相望,绣服几时回。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黄河以北的地区人们饱受战乱之苦,荆州以南却井然有序地开放着粮仓。
要复兴文化,就需要有济世之才的辅佐。
夜晚的月光洒在江边的道路上,春天的云朵飘过楚地的亭台楼阁。
大家殷切期待早日摆脱困境,那些身披华丽官服的官员们何时能回到百姓之中呢?
去完善
释义
1. 河朔:古代地理名词,指黄河以北地区。
2. 无岁:年景不好,收成差。
3. 荆南:古九州之一,在今湖北省一带。
4. 义廪:用来救济灾荒的粮食储备。
5. 将兴:将要兴起,即将开始的。
6. 泛舟役:指运送粮食的船只。
7. 济川才:治理国家的人才。这里指代任御史。
8. 江浦:长江边的田野。
9. 春云:春天的云彩。
10. 楚台:古代楚地的楼台。
11. 调饥:用美食招待饥饿的人。
12. 绣服:官员的官服,此处指代任御史。
13. 坐望:坐着等待。
14. 几时回:什么时候回来。
去完善
赏析
《送任御史江南发粮以赈河北百姓》是一首描绘灾荒年景下,朝廷派遣官员到江南筹措粮食以救济河北百姓的诗歌。诗中通过“河朔人无岁,荆南义廪开”展现了灾荒的严重程度,并突出了朝廷的及时应对措施。
“将兴泛舟役,必仗济川才”表达了诗人对于官员的期望,希望他能发挥其才干,顺利完成救济任务。而“夜月临江浦,春云历楚台”则形象地描绘了这位官员在路途中的情景,夜月的江浦和春云的楚台都象征着美好的景象,寄托着诗人对其成功完成任务的祝愿。
最后两句“调饥坐相望,绣服几时回”,则是表达了诗人对受困百姓的关心,他们正在焦急地等待救济的到来,同时也期待这位官员能够尽快完成任务,返回朝廷报告喜讯。
去完善
创作背景
《送任御史江南发粮以赈河北百姓》这首诗是唐代著名文人张说在开元年间(713-741年)创作的。在这段时间里,张说官至中书令,成为唐玄宗时期的重臣,深受皇帝的信任。然而,他也曾因直言进谏而受到贬谪,经历了人生的高潮和低谷。
在这个时期,唐朝正处于经济繁荣、社会稳定的历史阶段,但民间仍有一些贫困困苦的现象存在。尤其是在北方的一些地区,由于连年灾荒,百姓生活十分困难。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朝廷决定从富庶的江南地区调拨粮食,运往河北灾区,以救济当地百姓。
这首诗就是张说在得知朝廷的这一举措后,为了赞扬这一善行,表达他对国家治理的关心与支持,以及对民生疾苦的关切之情,而特地写下赠给负责调运粮食的任御史的。诗中以“稻米流脂”的形象描绘了江南地区的丰饶景象,体现了国家的富饶;又以“朝野无饥”的理想期望表达了诗人对民生改善的期许。全诗情感真挚,立意高远,展现了一位关心民生、勇于担当的士大夫形象。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