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中杂咏 其一
久病鲜尘事,溪山遂相安。
欲知生息意,自树庭中兰。
静睹花叶荣,春风吹亦难。
新禽弄佳吹,小水生微澜。
同在天地中,安能测其端。
夜澄众境寂,月小松声寒。
言念御风人,感兹清露漙。
悲来心自微,凄然竟长叹。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长期患病少世务,山水寄身得安宁。
理解生命意义时,自我培育庭院里的兰花。
静观花朵绿叶繁茂,任春风吹拂不凋萎。
新生禽鸟唱好歌,小溪水面泛起微澜。
万物同生天地间,怎能预测其中奥秘?
夜色澄澈万籁俱寂,月亮虽小巧松涛却寒冷。
想起驾驭风云的人,感受这清澈的露水。
悲痛袭来内心渐微薄,凄凉感叹无尽头。
去完善
释义
1. 鲜尘事:少有关的世俗琐事。
2. 遂相安:表示诗人与溪山和谐共处,生活悠然自得。
3. 生息意:生活的意味。
4. 自树庭中兰:比喻在诗人的庭院中种植兰草,象征着自己坚定的信念和高尚的品质。
5. 新禽:指的是春天里的鸟类。
6. 佳吹:指美好的声音或音乐。
7. 小水:溪水或小河。
8. 微澜:细小的波浪,此处用来形容小溪波纹。
9. 安能测其端:难以预测事物的开始或结束。
10. 夜澄:夜晚的宁静。
11. 众境寂:各种景象都很寂静。
12. 月小松声寒:指月光照射在松树上,风吹松树的声音让人感受到寒意。
13. 言念:说起,谈到。
14. 御风人:古代神话传说中的人物,具有超自然的能力,可以乘风飞翔。这里借指那些超凡脱俗的人。
15. 感兹清露漙:看到露水的清新和美丽而产生感想。
16. 悲来心自微:悲伤的心情油然而生。
17. 凄然竟长叹:形容诗人因感触而产生的忧伤之情,最后化作一声长长的叹息。
去完善
赏析
《山中杂咏 其一》是明朝诗人许必胜的一首五言诗。诗人在经历了长期的疾病之后,选择归隐山林,过起了与世无争的生活。诗中的"久病鲜尘事,溪山遂相安"表达了诗人与山水为邻、闲适自得的心境。而“欲知生息意,自树庭中兰”则表现了诗人自我修养的决心,通过种植兰花陶冶情操。接下来的诗句描绘了诗人在自然生活中的所见所闻,如鲜花绿叶在春风中摇曳,新生的鸟儿在树林间欢唱,清澈的小溪泛起涟漪等。诗人通过对这些景象的观察,感叹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诗的下半部分,诗人描述了自己在山中的夜晚体验。夜深人静之时,月光映照下的松树传出瑟瑟之声,更显得夜晚的寂静和空旷。同时,诗人联想到古人驾驭风云的气概,以及对清流露珠的喜爱。这让诗人内心产生共鸣,转而陷入深深的哀思之中。最后一句"悲来心自微,凄然竟长叹"表达了诗人面对生命无常时的无奈与感慨。这首诗通过对山中生活的生动描绘,展现了诗人热爱生活、追求精神解脱的品质。
去完善
创作背景
这首《山中杂咏》是明代诗人许必胜所作,其具体的创作时间无从可考,但根据诗歌内容来看,应该是在许必胜归隐山林期间。许必胜曾参加科举考试,但屡试不第,最终选择放弃功名,回到家乡隐居。他热爱自然山水,善于描绘田园生活,这首诗就是他在山中生活的写照。
在明朝时期,科举制度已经非常成熟,许多文人墨客通过科举步入仕途,但也有不少人因为各种原因无法获得功名,选择退而求其次,回归田园生活。许必胜便是其中之一,他热爱生活,崇尚自然,通过诗歌表达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自然的敬畏之情。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