岁晚樊口解舟
武昌夏口之山川,天寒不见吹箫船。
短蓬推枕酒半醒,斑斑雨里茸茸烟。
沙头白鸟闭目立,上下掠火交乌鸢。
修蛇赴壑了弗顾,苟且一白春风前。
我亦长吟上汉水,夜来参到梅花禅。
一枝似铁忍寒冷,一枝如玉生温妍。
老人无以饯岁事,只掉此舌为辰筵。
江湖落魄又五年。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武昌和夏口的山水之间,天气寒冷得连吹箫的小船也看不见。
在短小的船篷下,倚着枕头小酌半醉,窗外的雨水和烟雾交织在一起。
江边的白鸟静静地站在那里,上下飞舞的火光和黑鸢相互交错。
巨蛇已经消失在深山之中,只在春天的微风中留下了暂时的身影。
我也曾独自登上汉水,在夜晚欣赏梅花的美景。
有的梅花坚韧如铁,耐得住寒冷的侵袭;有的梅花玉质天成,散发着温暖和婉约的气息。
岁月匆匆,这个老人没有准备什么礼物来庆祝新年,只能调动自己的口舌为你们准备这顿宴会。
在这个江湖上漂泊了五载之久。
去完善
释义
1. 武昌:现指湖北省武汉市的一部分。古时的夏口,指的是武昌一带长江边的渡口。
2. 吹箫船:在古代文学中,常用“吹箫”一词来形容隐居或避世的生活。这里可能是指那些远离世俗纷扰的人乘坐的船只。
3. 短蓬:一种轻便的小船,用于遮风挡雨。
4. 茸茸烟:形容烟雾弥漫的样子。
5. 沙头:岸边。
6. 修蛇:这里可能指的是江水中的大鱼。
7. 了弗顾:表示看都不看一眼的意思。
8. 苟且:勉强应付,这里可能表示动物为了度过冬天而不懈努力的状态。
9. 春风前:春天到来之前。
10. 汉水:流经湖北的一条河流,与武汉地区的长江相通。
11. 梅花禅:禅宗故事中有“踏雪寻梅”的说法,这里可能是用梅花象征禅师。
12. 忍寒冷:描述梅花在寒冷的冬天仍能盛开的品质。
13. 生温妍:表现出温暖的美丽。
14. 掉舌:说话。
15. 辰筵:宴会,这里可能是指老师为学生举行的送别宴。
16. 江湖落魄:形容在社会上游荡,生活困顿的情况。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歌描绘了一幅冬日景象,通过细腻的笔触展现了中国古代文人墨客的优雅生活与深沉的内心世界。首联以“武昌夏口之山川”起笔,展现出江面辽阔、山峦起伏的壮观景象。紧接着,诗人用“天寒不见吹箫船”的描绘,暗示了当时环境的寂寥与冷清。
颔联则转向细节,描述了诗人在风雨中的朦胧景致中独酌的场景。在雨中,诗人推枕而眠,半醉之中仍能感受到周围世界的生机勃勃。颈联则通过“沙头白鸟闭目立,上下掠火交乌鸢”的形象,表现出自然界的活力和生命的顽强。
而后,诗人用“修蛇赴壑了弗顾,苟且一白春风前”的诗句,表达了自己对于生命力的敬畏以及对春天的期待。同时,这一联也寓意着生活中的种种困境和烦恼终究会在时间的流逝中被渐渐化解。
在接下来的四句中,诗人表达了他在汉水边上的所思所感。当他看到“梅花禅”的美景时,不禁为之赞叹,并感慨岁月的无情。然而,尽管时光荏苒,诗人依然保持着坚韧的信念和对生活的热爱。
最后两句中,诗人提到自己在江湖漂泊多年,但心中仍然保留着那份对生活的热忱。整首诗以其丰富的想象力和深刻的情感描绘出一幅优美的冬日画卷,展现了诗人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人生哲学。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岁晚樊口解舟》是南宋诗人张埴在晚年创作的一首咏史诗。据学者考证,这首诗大致创作于公元1210年左右,正值宋金对峙时期。这一时期,南宋政治腐败、战乱频繁,人民生活困苦。而张埴本人经历了宋金的多次战事,对国家和民族的苦难有着深刻的体会。因此,这首《岁晚樊口解舟》既是作者个人经历的真实写照,也是对当时社会现实的深刻反思。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