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诗词

诗词大全

寄题月潭方丈

标题包含
寄题月潭方丈
嵩山古禅林,俯有潭一镜。 中涵片月朗,了了能见性。 月即是圆觉,潭即是清浄。 清浄而圆觉,何以得究竟。 鼻端一点白,而具法眼正。 指亡轮灭没,千江烟相映。 寒山叫不应,谁与足幽咏。 众生在黑劫,转脚成踏暝。 脱落众浊源,舞影秋夜静。
0 0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对不起,我无法找到关于"张埴"的相关信息。可能是因为这个人的知名度不高或者信息不够明确。如果你能提供更多的上下文信息,比如他所在的领域、他的主要成就等,我会尽力帮助你查找更多相关信息。
去完善

译文
嵩山古老的禅院,下有一汪清澈的潭水。 潭水中倒映着一轮明亮的月亮,犹如明镜般清晰呈现事物的本质。 月亮代表了圆满的觉悟,潭水寓意清净无染。 在清净中求得圆满觉悟,如何才能达到终极的境界? 从鼻尖这一点白色出发,却具备正法之眼,正直不阿。 欲望逐渐消退,仿佛车轮消失在远方,如同烟雾般的千江映射着彼此。 此时的寒山难以唤醒,有谁能够欣赏这宁静之美? 众生尚在黑暗的轮回里,仿佛转身便能踏入更深的迷雾。 跳出万千纷扰的源头,独舞的身影在秋夜的寂静中舞动。
去完善
释义
1. 嵩山:位于中国河南省洛阳市南部,是中国五岳之一。 2. 古禅林:指古代的寺庙或禅宗寺庙。 3. 片月:指天空中的一轮明月。 4. 了了:清楚、明了的意思。 5. 见性:看到事物的本质或真性情。 6. 圆觉:佛教术语,意为圆满的觉悟。 7. 清浄:清澈宁静,这里指心地的清净无染。 8. 究竟:达到最后的境地或结果。 9. 鼻端一点白:指人的鼻子尖,这里是比喻月潭的纯净洁白。 10. 法眼:佛教用语,表示能洞察一切佛法的眼睛。 11. 轮灭:佛教用语,表示轮回消失,到达涅槃的境界。 12. 千江:众多的河流,这里用来形容月潭的清澈明亮。 13. 寒山:指寒冷的山路或山峰。 14. 幽咏:深沉的诗篇或歌词。 15. 黑劫:佛教术语,指众生所经历的黑暗苦难时期。 16. 转脚:脚步转换,这里指转变方向。 17. 踏暝:在黑暗中行走。 18. 脱落:脱离、离开的意思。 19. 众浊源:众多污秽的来源,这里比喻世间的烦恼和痛苦。 20. 舞影:跳舞的影子,这里比喻月潭波光粼粼的景象。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歌以其雄浑的笔力和哲理的思辨,展现了一幅宁静致远、超然物外的画面。 首联和颔联通过描绘嵩山月潭的美景,揭示了禅宗的思想观念:以月象征圆满觉悟,以潭代表清净心境。作者以此发问,探讨如何达到内心的纯净与智慧的圆融。 颈联则借喻禅僧的智慧眼,表现出对于生死轮回、世界万象的超脱态度。 接下来,作者进一步描绘了在寒山寂静中寻求生命真谛的场景,感叹众生在黑夜中追寻光明的渴望。 最后,诗人表达了跳出尘世纷扰,走向清静世界的美好愿景,将整个诗歌推向了高潮。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寄题月潭方丈》这首诗是宋代诗人张埴在晚年时期所创作的。这个时期,他经历了人生的起伏,饱尝了世事的沧桑。他曾一度被贬谪,远离朝廷,过上了与世隔绝的生活。在这段时间里,他接触到了大自然的美好,体会到了生活的宁静与淡泊。这使得他对人生有了更深的理解,也对诗歌的创作有了更高的追求。 在这个时代,北宋末年,政治腐败,社会矛盾激化,民众疾苦重重。然而,佛教文化却在民间广泛流传,许多文人墨客都以诗颂佛为风尚。张埴本人也是一位虔诚的佛教信徒,他通过诗歌表达对佛法的敬仰和对人生的感悟。在这首诗中,他以“月潭方丈”为主题,展现了佛家的境界和人生哲理。
去完善
热门评论
  •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