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诗词

诗词大全

题蛰庵

标题包含
题蛰庵
一蛰了千悮,心安境自宽。 轩昂就收歛,自在觅艰难。 龙怕乌台勘,人疑蕙帐寒。 欲知舒卷意,编简静中看。
0 0
去完善
作者简介
王柏(1197年-1269年),字会之,号鲁斋,金朝末年南宋初期的著名学者、教育家。他出生于浙江义乌,是南宋理学家朱熹的弟子之一,与吕祖谦、张栻并称为“东南三贤”。 王柏自幼聪颖好学,年轻时曾游学于...查看更多
去完善

译文
在一瞬间犯下诸多错误,内心平静便能宽慰环境。 气度轩昂的同时也要懂得收敛,自由自在地去寻找困难。 就像龙害怕被乌鸦压制,人们也会对蕙帐中的寒冷产生疑虑。 要想知道书的内涵和深意,只有安静地品读这本书才能得到答案。
去完善
释义
1. 蛰:隐居;休息 2. 安:安心;宁静 3. 境:环境;生活处境 4. 宽:宽松;坦然 5. 轩昂:形容气度不凡 6. 收歛:收敛;克制 7. 自在:自由;舒适 8. 艰难:艰苦;困难 9. 乌台:即御史台,官署名,汉代设置,东汉称宪台,魏晋以后或设或不设,北齐始称乌台,历代沿置,为中央监察机关,负责纠察官员言行。 10. 勘:查究;审问 11. 人疑:他人怀疑 12. 蕙帐:一种精美的床帐 13. 寒:寒冷;清苦 14. 欲知:想要知道 15. 舒卷:舒展与卷起,比喻得志与不得志的境遇 16. 编简:书籍;文档 17. 静中:在安静的环境中
去完善
赏析
《题蛰庵》是一首表达作者隐居生活的诗。诗人王柏借用了“一蛰”这一典故,即指昆虫在冬季蛰伏,以此来形容自己在官场受挫后的隐居生活。在这首诗中,王柏表现出了对生活的超然态度和对自然的敬畏之心。 首先,诗人表达了在蛰居生活中,他已经放下了一切的错误和烦恼,心境变得宽广和宁静。这里的“心了千悮”,意味着诗人已经忘却了过去的一切困扰和忧虑。而“心安境自宽”则描绘出了一种豁达的人生观,认为只要内心平静,周围的环境就会变得舒适宜人。 接着,诗人通过对比突出了自己的心态转变。他先以“轩昂”来形容自己曾经的抱负与志向,又用“收歛”来表达现在低调谦恭的生活态度。这种转变使得诗人更加深刻地理解了生活的真谛,他在寻找内心的平静与自由时,也体会到了人生的艰辛和不易。 随后,诗人以两个形象的比喻来展现他对世事的观察和理解。“龙怕乌台勘”,意指即使是威风凛凛的龙,也会害怕被调查和指责;而“人疑蕙帐寒”则暗示人们在生活中难免会遇到猜忌和诽谤。这两个比喻揭示了世态炎凉和人心的复杂,同时也反映出诗人对现实的清醒认识。 最后,诗人提出了一个意味深长的观点:要想真正了解生活的曲折变化,就应该在寂静中去阅读历史典籍。这里,诗人提倡通过阅读古代文献来理解历史的规律和人生真谛,从而获得心灵的启示和智慧。
去完善
创作背景
《题蛰庵》是南宋诗人王柏的一首五言诗。这首诗创作于宋宁宗嘉定十二年(公元1219年)。王柏生活在南宋时期,这是一个战乱频繁、政治腐朽的时代。当时金国对南宋发动了多次战争,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 在创作这首诗歌时,王柏正处在一个艰难的人生阶段。他在科举考试中屡次失败,无法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同时,他的家庭也遭受了许多不幸,如丧妻、失子等。这使得他对人生有了更深的思考。 在这个时代背景下,王柏通过对蛰居的观察和体验,表达了他对社会现实的关切和对人生哲理的探索。他用“蛰”这一意象,寓意人们在困境中的坚韧和忍耐,同时也表达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这首诗充满了深沉的人生感慨,展现了诗人对生命的深刻理解和独到见解。
去完善
热门评论
  •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