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诗词

诗词大全

题二牛三牧图

标题包含
题二牛三牧图
川平草树深,见此两觳觳。上有刍牧儿,前倨后何伏。曳尾者谁子,设意巧相覆。纷纷车马尘,危途多侧足。
0 0
去完善
作者简介
朱晞颜(1876-1943),原名朱熹,字希贤,号晦庵,又号紫阳,徽州婺源(今属江西)人。他是南宋理学家、教育家,尊称“朱子”。 朱晞颜出生于一个书香门第的家庭,他的父亲朱松是进士出身,曾任秘书省校...查看更多
去完善

译文
川边的草地郁郁葱葱,在这看到了两个人在草丛中。上面有放牧的儿童,前面的姿态高傲,后面的却是弯腰屈背的样子。那个拖着尾巴的人是谁呢?用巧妙的手段掩盖自己的意图。来来往往的车马扬起尘土,险恶的道路让行人纷纷小心行走。
去完善
释义
1. 川平草树深:这里的“川平”指的是平地,即牧牛的地方;“草树深”表示树木茂盛,形容环境的美好。 2. 两觳觫:这里指两只正在吃草的牛,“觳觫”在此是拟声词,用来描绘牛的咀嚼声音。 3. 刍牧儿:放牧的孩子。 4. 前倨后何伏:这句话的意思是前面的牛在昂首吃草,后面的牛则低头寻找食物。“倨”意为傲慢,此处引申为抬头,“何伏”中的“何”表疑问,“伏”是趴下、低下的意思。 5. 曳尾者谁子:这句话是比喻,用乌龟被拖着尾巴来形容一个正在拉车的牛。其中,“曳尾”指拉着尾巴,“谁子”相当于现代汉语的“谁呀”。 6. 设意巧相覆:这句话的意思是将放牧的场景巧妙地表现出来。“设意”表示设计意图,“巧相覆”是强调表现手法巧妙。 7. 纷纷车马尘:这句话描述了牛在画中所处的环境,也暗示了现实生活中人们奔走于名利场的情景。 8. 危途多侧足:这是告诫人们在危险的境地要谨慎行事,切勿冒险。“危途”代表险恶的道路,“侧足”是指走路时小心地斜着脚。
去完善
赏析
在这首《题二牛三牧图》中,朱晞颜以精湛的笔触描绘了一幅宁静的田园风光。画面中的两牛正在悠然地吃草,牧童则立于一旁,注视着这一切。在诗人的眼中,这个场景充满了生活气息,同时也流露出一种超然物外的闲适心境。 诗人通过对画面的细致观察,巧妙地运用了“前倨后何伏”这一拟人手法,将牛的形态生动地展现出来。同时,他还通过对“曳尾者谁子,设意巧相覆”的描述,揭示了画中暗藏的玄机,使得整个画面更加引人入胜。 此外,诗人还以“纷纷车马尘,危途多侧足”这一对比,表达了对于喧嚣世俗的厌倦和对宁静生活的向往。这种情感上的反差,使得整首诗更具深度和内涵。 总的来说,这首《题二牛三牧图》以其独特的视角和细腻的描绘,为我们呈现了一幅充满诗意的水墨画卷,展现了诗人对生活的热爱和对自然的敬畏之情。
去完善
创作背景
《题二牛三牧图》是南宋著名诗人朱晞颜的一首咏史诗。这首诗的创作时间为南宋中期,即公元12世纪末至13世纪初。这个时期,南宋与金朝的对峙仍在继续,宋金战争使得国家局势动荡不安,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 在创作这首诗歌时,朱晞颜正处于人生的一个重要阶段。他身为文人,满怀报国之志,渴望为国家贡献自己的力量。然而,他在政治上并不得意,曾多次参加科举考试未果。这使得他对现实充满了忧虑和感慨。 此外,当时的社会风气对文人的影响也不容忽视。南宋时期,儒家思想在社会上占据主导地位,士人们深受儒家道德观念的影响,以忠君报国为己任。这种时代背景使得朱晞颜在面对国家危局时,更加坚定地表达自己忧国忧民的情怀。 在《题二牛三牧图》中,朱晞颜通过描绘一幅壮美的牧牛场景,表达了自己对国家局势的忧虑和对民众苦难的关切。他以“二牛”象征金朝和南宋,“三牧”代表双方争夺的土地和人民。诗人通过对这幅画的观察和思考,传达出对和平的渴望以及对国家和民族命运的担忧。
去完善
热门评论
  •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