饯梅提刑
梅花山下送先生,持节西江衣锦荣。
国步正巇须砥柱,边尘方涨待澄清。
来时野草知春暖,去路山禽语日晴。
不怕风寒今满地,摩挲浯石记勋名。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在梅花山下的送行中,我们向老师道别,他带着在西江的任务满载荣誉。国家正面临困难时期,需要支柱;边疆烽烟四起,亟待整顿。春天来临,山里的草都感受到了暖意;回程途中,山间鸟儿的叫声预示着阳光明媚的日子。尽管风霜漫天,我们有信心克服困境,并在浯石上铭记您的功勋与名声。
去完善
释义
1. 饯梅提刑:指为梅提刑送行,梅提刑是指宋朝时的一位官员,具体身份不可考。
2. 梅花山:泛指多种地方的山名,这里并非特指某地,更多的是借梅花喻指美好景象或象征坚韧品质。
3. 先生:对学问渊博者的尊称,此处的“先生”即指梅提刑。
4. 持节西江衣锦荣:"持节"是中国古代一种代表皇帝的权力象征,此处意为梅提刑在外地为官。 "西江"意指长江下游的某一地区,这里同样并非特指。"衣锦荣"是成语,指穿华丽衣服,以示荣华富贵。
5. 国步正巇须砥柱:"国步"即国家的命运。"巇"本意为崎岖不平,这里表示国家正处于艰难时期。"砥柱"指坚强的支柱,意味着希望梅提刑成为支持国家的坚强支柱。
6. 边尘方涨待澄清:"边尘"指的是边疆战乱的烽火。"澄清"表示平定战乱,恢复和平。
7. 来时野草知春暖:这一句暗示梅提刑初到任上时,看到万物复苏的景象,表现了春日的生机与活力。
8. 去路山禽语日晴:这句表示在梅提刑离去之时,阳光明媚,万物生长,是一种祝福的寓意。
9. 不怕风寒今满地:这句意思是即使如今寒风凛冽,遍布大地,但人们仍不畏惧困难,勇往直前。
10. 摩挲浯石记勋名:"摩挲"是抚摸的意思。"浯石"代指碑文石刻,用来记载功名。这句话意指希望梅提刑能够铭记自己的功绩,载入史册。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以“饯梅提刑”为题,表达了作者送别友人的深情厚谊以及对国家治乱的关注和忧虑。首联描述了在梅花山下为即将离去的友人送行的场景,赞美友人的荣耀。颔联表达出对国家命运的担忧,希望友人能够成为国家的砥柱,对抗边尘的威胁。颈联描绘了友人在离去途中所见到的自然景象,象征着春天的到来和光明的前景。尾联则表达了对友人战胜困境、留下功绩的信心,并以此作为最后的激励。全诗情感丰富,语言优美,既展现了诗人深厚的友情,又表现了其关注国家大事的政治抱负。
去完善
创作背景
《饯梅提刑》这首诗,出自于南宋末年著名诗人刘黻之手。刘黻(生卒年不详),字太玉,号蓉塘居士,祖籍安徽宣城,其诗才横溢,被后人誉为“梅妻鹤子”。据记载,他曾经担任湖南提刑司一职,掌管狱讼之事,后因谗言被迫辞官归隐。在辞职回乡之际,他写下了这首《饯梅提刑》以表达自己的离别之情。
在当时,南宋朝政日趋腐败,社会矛盾激化,民生疾苦不堪。作为一位正直的官员,刘黻曾积极为民请命,处理狱讼时秉公执法,深受百姓爱戴。然而,由于奸臣当道,他的忠诚和才能并未得到朝廷的赏识,反而遭受排挤和陷害。在这首诗的创作过程中,刘黻或许正因人生遭遇而感慨万千。
与此同时,刘黻所处的时代正值南宋末年,国家积贫积弱,外患不断,人民生活困苦。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诗人借送别友人之际,寓情于景,抒发了对国家命运的忧虑和对民生的关切。综上所述,刘黻的《饯梅提刑》既有对人生的感慨,也有对时代的担忧,体现了诗人高尚的品质和人格魅力。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