咏菊
霜间开紫蔕,露下发金英。
但令逢采摘,宁辞独晚荣。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在结霜的田间盛开紫色花朵,在清晨的露水中展现金色花瓣。只要能让人欣赏和摘取,我又何惧独自承受晚开的命运呢。
去完善
释义
1. 霜间:指秋天。霜,指秋霜。
2. 开:开放,盛开。
3. 紫蔕:紫色菊花的花蒂。蔕,植物学名词,指花或瓜果与茎相连的部分。
4. 露下:在露水下降时。
5. 发:绽放,开出。
6. 金英:金色花朵。这里指菊花。
7. 但:只要,只要能够。
8. 逢采:遇到采摘。
9. 宁:宁愿。
10. 辞:推辞,拒绝。
11. 独晚:独自晚开。
12. 晚:迟,指开花较迟。
去完善
赏析
《咏菊》一诗以描绘菊花形象为主,通过对菊花外在特点的刻画来传达其坚韧不屈、独立超尘的品质。
首句“霜间开紫蔕”形容菊花能在严寒的霜冻环境中傲然挺立,紫色象征着高贵和坚定。
次句“露下发金英”通过金色花瓣在晨露下的映衬,展现出菊花优雅华贵的气质。
接着两句“但令逢采摘,宁辞独晚荣”则表达了作者对菊花独立的赞赏:即使只被采摘一次,也无悔于独自绽放在晚秋的风霜之中。这里暗含了诗人寄托在菊花身上的精神向往——不被尘世所累,保持清高独立的人格理想。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咏菊》是初唐诗人陈叔达的一首脍炙人口的五言诗。这首诗创作于公元658年前后,当时陈叔达身处唐朝初期,刚刚经历了隋末群雄逐鹿的动荡时期,步入了一个相对稳定的政治环境。
在这一时期,陈叔达以其卓越的文学才华和敏捷的政治眼光,受到了朝廷的重用。他历任尚书左仆射、右仆射等重要职务,协助唐太宗治理国家。然而,随着地位的攀升,陈叔达也面临着诸多政治斗争的困扰。在这首诗中,他以菊花为主题,表达了对高尚品质的追求和对人生百态的感慨。
在创作《咏菊》时,陈叔达正处于一个动荡与繁荣并存的时代。一方面,唐朝初年的社会经济逐步复苏,文化氛围逐渐浓厚;另一方面,政治斗争仍然激烈,各方势力争夺权力。在这种背景下,陈叔达通过描绘菊花的形象,传达了他对忠诚、廉洁等品质的追求,以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