州城西园入斋祠社
升坛预洁祀,诘早肃分司。达气风霜积,登光日色迟。
农教先八政,阳和秩四时。祈年服垂冕,告币动褰帷。
瘗地尊余奠,人天庶有资。椒兰卒清酌,簠簋彻香萁。
折俎分归胙,充庭降受厘。方凭知礼节,况奉化雍熙。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举行祭祀前需预备清洁神坛,需提前做好准备。天气寒冷,风吹霜打,登上高处时阳光已经升起一段时间。农耕教育是八政之首,阳气和煦安排四时有序。祈祷丰收的官员们身着礼服,向神灵献上祭品。在地上埋葬剩下的食物以尊重神明,希望人与天都能得到滋养。用花椒和兰草制作最后的清淡酒水,祭祀器具中摆放着烧香的豆箕。分得祭祀的肉食,满庭官员都可获得神的恩赐。这时的礼仪让人知进退,何况是引导教化民众和谐相处呢?
去完善
释义
1. 州城:古代州的治所,这里指的是陈叔达所在地区的州城。
2. 西园:位于州城以西的园林,这里用来指代斋祠社的所在地。
3. 入斋:进入斋戒,一种宗教仪式,要求参与者清心寡欲,以示对神灵的敬意。
4. 祠社:祭祀土地神的庙宇。
5. 升坛:登上祭坛,准备开始祭祀仪式。
6. 预洁祀:预先清洁祭祀场所,为即将到来的祭祀做好准备。
7. 诘早:极早,清晨。
8. 肃分司:严肃地进行各自的任务分工。
9. 达气:天气晴朗,气流顺畅。
10. 登光:阳光充足,普照大地。
11. 日色迟:太阳的光芒显得缓慢。
12. 农教:农业教化,指农耕之事。
13. 八政:古代中国的八项政务,包括食、货、祀、司空、司徒、司寇、宾、师。
14. 阳和:温暖的阳光。
15. 秩四时:按照四季的顺序安排农事。
16. 祈年:祈求丰收。
17. 服垂冕:穿戴整齐的礼服和王冠。
18. 告币:献上币帛以祈求神明保佑。
19. 动褰帷:掀起帷幕,表示正式开始祭祀。
20. 瘗地:埋葬牺牲的地方。
21. 尊余奠:尊重剩余的祭品。
22. 人天:人和天,即人与神。
23. 庶有资:希望得到神的庇佑。
24. 椒兰:指代祭祀用的香料。
25. 卒清酌:最后喝完酒。
26. 簠簋:祭祀时盛放食物的器皿。
27. 彻香萁:将燃烧的香草熄灭。
28. 折俎:将祭祀后的肉食分发给众人。
29. 归胙:分享祭祀后的食物。
30. 充庭:充满庭院。
31. 降受厘:从神灵那里接受祝福。
32. 方凭知礼节:正在进行的祭祀活动让人明白了礼仪。
33. 况奉化雍熙:更何况是要实现天下太平的美好愿望呢。
去完善
赏析
《州城西园入斋祠社》是隋朝诗人陈叔达的一首描绘祭祀场景的诗歌。全诗共八句,前四句写祭神的准备工作,中间四句描述祭祀过程,最后两句则表达了诗人对礼节的崇敬和对和谐社会的期许。
首联“升坛预洁祀,诘早肃分司”,诗人以庄严的语言描述了祭祀前的准备工作。他提到祭坛的清洁、时间的把握以及祭祀者的职责安排,展现出严肃而有序的气氛。
颔联“达气风霜积,登光日色迟”,诗人通过描绘自然景观来渲染气氛。这里的“达气”指的是秋意渐浓的天气,“风霜积”意味着季节的转变;而“登光”则表示阳光逐渐减弱,“日色迟”则暗示白天的缩短,这都是秋季的特点。在这样萧瑟的季节背景下进行祭祀活动,更能体现出人们对自然的敬畏和对神明的祈求。
颈联“农教先八政,阳和秩四时”,诗人提到了农业生产的重要性,以及四季对于农业的影响。“八政”是古代国家管理的八大方面,其中包括农业。“阳和”是温暖的阳光,象征着农耕时节的到来。这两句诗表明,祭祀活动在提醒人们重视农业生产的同时,也体现了对自然规律的尊重。
尾联“方凭知礼节,况奉化雍熙”,诗人强调祭祀活动中的礼仪,认为这是社会和谐的基石。通过祭祀这种仪式化的行为,人们学会了礼节,从而能够更好地融入社会,实现和谐共处。同时,诗人也表达了对美好社会的期许,希望人们能够在这样的氛围中共同创造和谐的未来。
整首诗语言庄重,描绘了祭祀活动的各个环节,展现了诗人对社会和谐、人与自然和谐关系的关注。这首诗不仅是对当时社会风俗的反映,更是对礼仪文化的传承与弘扬。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州城西园入斋祠社》这首诗是唐代诗人陈叔达的作品,创作于唐高祖武德年间(618-626年)。当时唐朝刚刚建立,社会正处于动荡后的重建阶段。
陈叔达是唐朝的文臣,曾任尚书右仆射、侍中、太子太傅等要职。他少年时以文学知名,擅长五言诗,有“才子”之称。在唐初的政治斗争中,陈叔达虽然位居高位,但始终保持谨慎的态度,不卷入权力争夺。他在朝廷上主张宽大政策,反对严刑峻法,对民间疾苦有所关心。
在唐高祖武德年间,中国社会正处于从南北朝分裂割据走向统一的过程。此时,儒家思想逐渐复兴,社会秩序逐步稳定,人们开始关注精神生活。陈叔达在这首诗中,通过描绘州城西园的景色和祭祀活动,表达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祖先的敬仰之情。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