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邻人琵琶
本是龙门桐,因妍入汉宫。
香缘罗袖里,声逐朱弦中。
虽有相思韵,翻将入塞同。
关山临却月,花蘂散回风。
为将金谷引,添令曲未终。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原本只是一株龙门的梧桐树,因为美丽被带进了汉朝的皇宫。它的香气依附在绫罗衣袖之中,声音随着红色的琴弦飘荡。虽然有着如同相思般的韵味,但却被带到了边疆的塞外。面对着关山的明月,花朵的蕊散落在风中。为了将金谷引来,使得曲子还没有结束就添加了一些新的元素。
去完善
释义
1. 龙门:这里指山西龙门山,是中国的文化名山之一,也是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常见意象。在这里,龙门桐是指用龙门山的桐木制成的琵琶。
2. 汉宫:指的是汉代的皇宫,这里用来代指唐朝的宫廷。
3. 罗袖:指用丝织品制作的宽大长袖,这里用来形容琵琶的琴身。
4. 朱弦:红色的琴弦,这里用来形容琵琶的琴弦。
5. 相思韵:指的是琵琶弹奏出的思念之情。
6. 入塞同:这里指的是琵琶弹奏出来的声音仿佛在诉说着边塞的故事。
7. 关山:指的是古代的关隘和山脉,这里是用来形容边塞的景象。
8. 金谷引:指的是古时候的音乐作品《金谷园引》,这是一首描绘金谷园美丽景色的曲子。
9. 曲未终:指音乐还没有结束。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以“听邻人琵琶”为题,生动地描绘了音乐的流动与变化,同时借由音乐传达出作者丰富的情感世界。首联通过对琵琶的描述——“本是龙门桐,因妍入汉宫”,表达出乐器的华丽和高贵。紧接着在颔联和颈联,诗人用细腻的笔触捕捉到音乐的形貌——“香缘罗袖里,声逐朱弦中”, "虽有相思韵,翻将入塞同",展现出了旋律的流动和节奏的变化。最后两联则更进一步地描绘出琵琶演奏的场景——“关山临却月,花蘂散回风”, "为将金谷引,添令曲未终",画面生动,引人入胜。
总的来说,这首诗通过生动的描绘和细腻的描绘,成功地展现了音乐的魅力,同时也传递出作者深厚的情感。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听邻人琵琶》是隋末唐初诗人陈叔达的一首五言诗。这首诗的创作时间为唐朝初期,大约在公元659年至678年之间。在这段时间里,陈叔达担任了唐高宗时期的黄门侍郎、礼部尚书等职,积极参与政治活动,对国家的治理提出了许多有益的建议。
这个时期的中国社会正处于从隋朝末年的战乱走向安定的阶段,唐朝的建立和巩固使得人民的生活逐渐恢复稳定。在这个背景下,陈叔达作为一名文人和政治家,关注民生,关心国家的发展。他的诗歌作品多描绘民间生活,表达对百姓生活的关切和对国家繁荣的期望。
《听邻人琵琶》这首诗意在表现邻人弹奏琵琶的美妙音乐,表达了诗人对美好事物的欣赏和对和谐生活的向往。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