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年
和风起天路,严气消冰井。索索枝未柔,厌厌漏犹永。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和风吹拂在天路上,寒气消散在冰井旁。树枝还未完全柔软,幽静的长夜仍在持续。
去完善
释义
注释:
1. 和风:温和的风。
2. 起:兴起,吹起。
3. 天路:天空的道路,这里指天空。
4. 严气:寒冷的空气。
5. 冰井:冰冷的井水,这里指寒冷的冬天。
6. 索索:寒冷的样子。
7. 未柔:还未变软。
8. 厌厌:安静的样子。
9. 漏:古代计时器,这里指时间。
10. 犹:还。
11. 永:长,持久。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春天到来时自然景象的变化,以及诗人对这些变化的感受。“和风起天路,严气消冰井”两句,写出了春风吹过大地,严寒逐渐消散的过程。诗人以“天路”和“冰井”为喻,形象地表达了春天的温暖和寒冷消退的自然现象。接下来,“索索枝未柔,厌厌漏犹永”两句则描绘了冬天的树枝尚未完全柔软,而漫长的夜晚仍在继续的景象。这两句诗通过对枝条的描写和对时间的刻画,传达了冬天还未完全离去、春天正在悄悄来临的氛围。整首诗通过细腻的笔触,生动地展现了一幅冬春交替的画面,透露出诗人在这一时刻的独特感悟。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初唐时期,诗人陈叔达创作了一首名为《初年》的诗歌。这首诗描绘了春天的美丽景象和诗人的隐逸之情。陈叔达在初唐时期是一位重要的文人,他的诗歌受到了杜甫、李白等后世诗人的高度评价。
在初唐时期,社会政治环境相对稳定,经济发展迅速,这使得文人们有更多的机会去追求自己的理想。陈叔达在这个时期,积极参与政治活动,但他的内心却始终保持着对隐逸生活的向往。这种矛盾的心态在他的诗歌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初年》这首诗歌的创作时间大约在公元650年至684年之间,这是唐朝初期的一个相对繁荣的时期。在这段时间里,陈叔达曾担任过御史大夫、尚书右仆射等要职,但他的仕途并不顺利,曾多次遭受贬谪。这些人生际遇使他对隐逸生活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也使得他的诗歌充满了忧郁和感慨的基调。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