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诗词

诗词大全

云庄劝学

标题包含
云庄劝学
百川皆望东,三才同面离。 半圭崇幼德,六矢志男儿。 孟子道非高,周公言非欺。 要须辨方位,乃识穷陬维。 自从学校废,俗敝柏梁诗。 英才陆沈尽,卓荦非无资。 下车众皆悦,苟且遂成痴。 混澒声一概,沈痼星千朞。 天生紫阳子,缨冠而救之。 万类始根理,六经初有师。 立心辨邪正,成德在勤嬉。 曾参作门户,夫子为根涯。 有位民物康,在家兄弟宜。 敬义贯心筠,德业畅根枝。 行远必自迩,登高必自卑。 不从洒扫起,何以为类推。 群居不及义,游宴日相追。 失学莫此甚,一成而百隳。 时文筑衰末,不直埋马帷。 六经不勤读,学荒身亦危。 二刘与三蔡,相牖如埙箎。 师门頼有嗣,流泽今未衰。 子孙欲不坠,祖训勤奉持。 不失伯牙心,不患无子期。
0 0
去完善
作者简介
陈普(1247年-1315年),字敬之,号石堂,浙江台州人。他是南宋末年至元朝初年的著名学者、教育家、诗人。 陈普出身贫寒,自幼勤奋好学,博览群书,尤精于《周易》。他曾在太学学习,后回乡教书,培养了...查看更多
去完善

译文
所有河流都向东,天地人共享一面。 半璧尊重孩童品德,六个誓言是男儿壮志。 孟子的主张并非高不可攀,周公的言论也不存在欺诈。 需要辨别方向,才能知道偏僻的地方。 自从学校废除,民俗变得粗鄙,诗歌衰败。 杰出的人才都被埋没,但仍有潜力可挖。 新官上任百姓欢喜,只顾眼前便成为无知之人。 混合的声音一致,顽固的思想存续千年。 天生紫阳子这样的人物,他挺身而出拯救这个时代。 万物生长有根本原理,六经教育开启教师之路。 修心明辨是非善恶,修养德性离不开勤奋和嬉戏。 曾参创立儒家,孔子则是儒家的根基所在。 国家安定百姓幸福,家庭和谐兄弟姐妹友爱。 恭敬的意义贯穿心中,德行事业繁荣昌盛。 想要走得远必须从近处开始,登得高必须从低处起步。 不在打扫上做起,怎么能理解道理呢? 群众相聚不顾道义,宴会游乐整日相追逐。 失去学问莫过于此,一成一败导致整体失败。 时代的文章造就了衰落,不堪入目。 六经若不勤读,学业荒废自身也危险。 二刘和三蔡互相支持,他们是我的良师益友。 幸运的是师傅的门徒仍在,他们的教诲如今还未衰退。 要想子孙不衰落,就要努力遵循祖训。 只要不失去伯牙的心声,就不怕找不到钟子期这样的知音。
去完善
释义
1. "百川皆望东":指所有河流都向东流去,此处借指所有人都追求成功。 2. "三才同面离":三才指天、地、人,这里说三者相对而望。 3. "半圭崇幼德":半圭是古代一种礼仪,此处表示对年幼者的尊重。 4. "六矢志男儿":指的是男子应该具有的六种品质。 5. "孟子道非高":认为孟子的道德理论并非很高尚。 6. "周公言非欺":认为周公的言论不是欺骗。 7. "要须辨方位":必须分辨清楚方向。 8. "乃识穷陬维":才能理解困厄之处的道理。 9. "自从学校废":自从学校教育废止。 10. "俗敝柏梁诗":世俗败坏,连诗歌也失去了价值。 11. "英才陆沈尽":形容英才被埋没。 12. "卓荦非无资":卓荦,出众的意思;并非没有优秀的苗子。 13. "下车众皆悦":意为新官上任百姓都感到喜悦。 14. "苟且遂成痴":形容一些人只图眼前安逸而不求上进。 15. "混澒声一概":声音嘈杂,不辨是非。 16. "沈痼星千朞":疾病长期未能治愈。 17. "天生紫阳子":紫阳子,指周敦颐;他出生世上,拯救了教育界的混乱。 18. "万类始根理":万物都有其根源道理。 19. "六经初有师":最初有人传授六经的知识。 20. "立心辨邪正":树立心性,分辨善恶。 21. "成德在勤嬉":修养品德在于勤奋与否。 22. "曾参作门户":曾参开创了儒家学派。 23. "夫子为根涯":孔子是儒家的根本。 24. "有位民物康":有官职的人能使百姓安居乐业。 25. "在家兄弟宜":在家中兄弟之间要和睦相处。 26. "敬义贯心筠":敬重正义贯彻心灵。 27. "德业畅根枝":道德事业的发展如树根延伸。 28. "行远必自迩":要走远路必须从近处起步。 29. "登高必自卑":爬高山要从低处开始。 30. "不从洒扫起":不从日常琐事做起。 31. "何以为类推":怎能了解其他类似的事情。 32. "群居不及义":与人相处不做有道德的事。 33. "游宴日相追":整天游玩宴饮,相互追逐享乐。 34. "失学莫此甚":失去学习的意义比这更严重。 35. "一成而百隳":一旦养成恶习就会破坏许多原本美好的事物。 36. "时文筑衰末":当代的文章是衰败的根源。 37. "不直埋马帷":比喻不能使马安心于马厩。 38. "六经不勤读":不勤奋学习六经。 39. "学荒身亦危":学业荒废则身心也会受到危害。 40. "二刘与三蔡":二刘指刘安世、刘因,三蔡指蔡元定、蔡沉、蔡郛。 41. "相牖如埙箎":互相教导如同兄弟一般。 42. "师门頼有嗣":老师的教诲有传人。 43. "流泽今未衰":老师的教化影响仍然存在。 44. "子孙欲不坠":子孙要保持家业不衰。 45. "祖训勤奉持":祖先的教诲要努力遵守。 46. "不失伯牙心":就像伯牙遇子期一样,懂得对方心意。
去完善
赏析
《云庄劝学》是宋代诗人陈普创作的一首五言长诗。这首诗以丰富的意象、深厚的情感和雄浑的气势,表达了诗人对教育的深刻理解和热情倡导。全诗可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描述了儒家学说的地位和重要性;第二部分揭示了学习的重要性及其缺失带来的危害;第三部分则强调了学习的方法和精神。 首联“百川皆望东,三才同面离”形象地描绘了儒家的崇高地位和学习的重要性。诗人以百川东流入海比喻儒学的影响深远,以天地人为三才来表达对儒学的敬畏之情。接下来的数联,诗人进一步阐述儒家学说的核心观念和价值。他告诫读者要辨明方向,认识真理,重视教育,因为学校废弛导致了人才匮乏。 第二部分着重阐述了学习的重要性和当前教育存在的问题。诗人指出,英才沉沦、教育腐败,导致人们在学业上浮躁浅薄。而教育工作者应肩负起拯救传统文化的责任,使六经精神得以发扬光大。诗人认为,勤奋学习和辨别是非善恶是成才的关键,强调人们要从身边的小事做起,一步一个脚印地攀登知识的高峰。他还指出了忽略道德修养的后果,告诫人们要珍惜光阴,不可沉溺于无益的社交和游乐。 第三部分主要探讨学习方法和态度。诗人以生动的事例勉励学者要认真研读经典著作,遵循古训,勤学善思。同时,诗人提倡师生之间要有良好的互动,充分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共同提高学问和修养。此外,诗人还强调了家庭教育和家庭传统的重要性,鼓励家庭成员相互扶持,共同成长。 整体来看,《云庄劝学》这首长诗语言华美,意境深远,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诗人以劝学和弘扬儒学为己任,揭示出学习对个人和社会的重要性,展现了对教育的热爱和执着追求。
去完善
创作背景
《云庄劝学》是宋代诗人陈普创作的一首五言诗。这首诗的创作时间约为公元1254年,正值南宋时期,距离南宋灭亡仅有一个世纪的时间。这个时期的中国社会,科举制度盛行,士人阶层为了获取功名,纷纷投身科举考试。然而,在这个时期,由于政治局势的动荡和民族矛盾的激化,士人的社会责任感和家国情怀也得到了强化。 陈普,字敬之,号石堂先生,世称石堂先生。他是宋朝末年的一位著名学者和教育家,历任州郡教官,以道学教授诸生。他在云庄这个地方设立讲堂,致力于学术研究和教育事业,培养了许多优秀的人才。他的一生都在践行儒家思想,倡导实学,反对空谈,主张经世致用。 在陈普生活的时代,民族矛盾和社会矛盾日益尖锐,科举制度的弊端也日益暴露。许多士人为了追求功名,盲目追求时文,忽视了对实际问题的关注和解决。这种现象让陈普深感忧虑,于是他写下了这首《云庄劝学》,希望通过劝勉士人关注学问的根本,强调学以致用,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去完善
热门评论
  •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