牧牛
我有折角牛,放在前山麓。
山瘦石棱棱,岁月老觳觫。
掺掺过百指,仰此种田谷。
短笛卧斜阳,我饭何时足。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我这头耕牛有褶皱般的牛角,
每天在前山的山脚下忙碌着。
它的体型瘦削,山石突出在它身上留下了深深的痕迹。
岁月流转,它也渐渐老去。
这头牛勤勤恳恳地耕耘着这片土地,度过了无数的春秋。
每当夕阳西下的时候,它都会在一旁休息,吹着短笛。
而我还在为温饱问题而烦恼,不知道我的饭食何时才能充足。
去完善
释义
《牧牛》是南宋诗人方一夔创作的一首描绘农耕生活的诗歌。以下是注释:
1. 折角牛:这里指经过劳动磨砺的老牛。折角,即牛角磨损弯曲的样子,象征着牛的辛劳。
2. 山麓:山脚。麓,山脚的意思。
3. 棱棱:形容山石峻峭的面貌。
4. 岁月:时间和日子。
5. 老觳觫:形容牛的皮肉松弛,老态毕现。觳觫,原指牛在害怕或痛苦时肌肉抽搐的状态,这里用来形容老牛的皮肉状态。
6. 掺掺:形容人手的枯瘦,这里用来形象地描述农夫的手。
7. 百指:一百个手指,这里代指众多的人手。
8. 种田谷:耕种五谷杂粮。种,动词,播种;田谷,泛指五谷杂粮。
9. 短笛:一种横吹乐器,类似于现在的横笛。
10. 斜阳:傍晚时分西斜的太阳。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宁静的田园风光画面,诗人以牧牛的视角,展示了劳动人民的艰辛生活。诗中的“折角牛”、“瘦山”、“棱棱石”、“老觳觫”等词语形象生动地勾勒出耕牛和环境的艰苦。而“过百指”则揭示了农人辛勤劳作,终年不息的生活常态。尽管条件艰难,但诗人仍表现出乐观积极的态度,正如“短笛卧斜阳”所表现的惬意时光。全诗流露出诗人对生活态度的敬畏与尊重,以及对劳动人民深深的同情和理解。
去完善
创作背景
《牧牛》是宋代诗人方一夔的一首田园诗。这首诗的创作时间为南宋末年,大约是公元1270年左右。在这一年代,南宋正处于风雨飘摇之际,北方金国虎视眈眈,内部农民起义频发,政权岌岌可危。而诗人方一夔正是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以牧牛为题材,抒发自己对宁静田园生活的向往和对美好生活的期盼。
作为南宋末年的文人,方一夔曾参与科举考试,但未能取得功名。他曾一度寄希望于政治改革,但在目睹了当时政治的腐败和黑暗后,对现实感到绝望。于是,他将目光投向了美丽的田园风光,希望通过诗歌表达对宁静乡村生活的向往。
在方一夔生活的时代,南宋已经衰败不堪,民众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然而,在这个时代背景下,诗人却通过描绘田园风光,表达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期盼。正如他在《牧牛》中所写:“短笛无声看牧牛,草头雨过渐宜秋。”这是对宁静乡村生活的真实写照,也是对美好未来的期许。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