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月
好风吹雨到山前,月与山翁故有缘。
静夜相看两寥寂,水流岩下泻潺潺。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柔和的风吹拂着雨滴落在山前,月亮和山中的老翁似乎有着不解之缘。在宁静的夜晚,我们两人相对无言,感受着彼此的孤独,听着岩石下流淌的溪水发出潺潺的水声。
去完善
释义
山月:指山中的月亮。
山翁:旧时指隐士、山居者。
故:副词,表原因。
缘:缘分。
静夜:宁静的夜晚。
相:相互。
看:欣赏。
两:两者,即风和月。
寥寂:孤独寂寞。
水:河流。
流:流动。
岩下:山岩下面。
泻:流淌。
潺潺:形容水流声。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歌描绘了一幅宁静美丽的自然画面,表达了诗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美好心境。诗中首句“好风吹雨到山前”,以风、雨、山的元素构建了一个生动自然的场景,其中的“好风”意指适宜的风,暗示了天气的宜人。紧接着的“月与山翁故有缘”将月亮和山翁(即诗人自己)联系在了一起,暗含了诗人赏月之趣,表现了诗人与自然的亲近。接下来的“静夜相看两寥寂”则描述了在寂静的夜晚里,诗人与月亮相互欣赏,共同分享这份宁静的美好。尾联“水流岩下泻潺潺”以流水的声音收尾,渲染出一种静谧的氛围,使得整首诗浑然一体。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山月》是南宋诗人袁燮的一首五言律诗,创作于1195年。在这一年里,南宋朝廷风雨飘摇,金兵压境,国内民生疾苦。在这种背景下,袁燮对国家的忧虑和对民生的关怀渗透到了他的诗歌创作中。
袁燮生活在南宋时期,这一时期的文人雅士多怀有爱国情怀。作为南宋的官员,袁燮亲眼目睹了国家内外交困的局面,内心充满了忧虑和愤懑。他希望通过自己的诗歌作品传达出对国家和民族的担忧之情,以此激励民众共同抵抗外侮。
此外,南宋时期的江南地区经济繁荣,文化发展迅速。在这种氛围下,袁燮受到了浓厚的人文主义熏陶,使得他的作品具有深刻的历史文化内涵。他运用丰富的想象力和生动的语言,将自然景象与社会现象巧妙地结合起来,使作品充满了哲理性和抒情性。
总之,《山月》这首诗歌是在特定的历史背景下创作的,反映出了袁燮的忧国忧民情怀和人文素养。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