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竹次韵
举世称三友,无心是此君。
美花何足竝,俗客未应论。
不忍踈添月,须教劲拂云。
晚凉欣对罢,借色入清尊。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全世界公认的三位朋友中,有这位没有心机的人。美丽的花朵不值得与它并列,而粗俗的客人更不应该谈论它。不愿疏远月光,必须让它有力地擦拭云彩。晚上凉凉的时候,欣赏完了,借助这色彩让酒杯里满上酒。
去完善
释义
1. "三友":指松、竹、梅三种植物,因其耐寒,常被古人誉为"岁寒三友"。
2. "此君":指竹子。这里用"此君"来指代竹子,表达了作者对竹子的尊敬和喜爱之情。
3. "美花":指其他美丽的花卉。这里用"美花"来与竹子相比,突显出竹子的高洁品质。
4. "何足竝":意为比不上,不足以相提并论。这里表达的是在作者心中,竹子的品性远超其他花卉。
5. "俗客":指没有品位的人。这里用"俗客"来比喻那些不懂欣赏竹子的人。
6. "髣髴":表示好像,类似的意思。这里用"髣髴"来形容竹子枝叶的形状。
7. "晚凉":指傍晚的凉爽时光。这里用"晚凉"来描述诗人与友人欣赏竹子的情景。
8. "借色入清尊":表示借助竹子的颜色,让诗人感受到清爽的气息。这里用"清尊"来代指酒杯,意指饮酒时的心情变得愉快。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题为《对竹次韵》,作者是南宋诗人李吕。“对竹”是指面对竹子,而“次韵”则是依照前人的诗韵进行唱和。在这首诗中,李吕通过对竹子的描绘,表达了他对竹子这一意象的独特见解。
首联“举世称三友,无心是此君。”这里,“三友”指的是松、竹、梅,它们在冬天里依然翠绿挺拔,被誉为“岁寒三友”。“无心是此君”中的“此君”指的也是竹子,意指竹子虽然被称为“三友”之一,但它并不在意这些名头,始终保持无心的状态。这里,诗人以竹子喻示了超凡脱俗的高洁品质。
颔联“美花何足竝,俗客未应论。”这里,“美花”比喻的是那些世俗的追求和荣华,而“俗客”则是指那些沉迷于声色犬马的人。诗人认为,与那些世俗之物相比,竹子更加值得赞美;而那些沉迷于世俗享乐的人,也不配来评价竹子的品格。
颈联“不忍踈添月,须教劲拂云。”这两句进一步描绘了竹子的形象。竹子笔直向上,可以与天空相映成趣,它的枝杈就像是在轻轻拂动云朵。这里的“月”和“云”都是象征着美好的事物,诗人通过这样的比喻,进一步强调了竹子的高雅气质。
尾联“晚凉欣对罢,借色入清尊。”这两句表达了诗人对竹子的欣赏之情。在晚凉的时分,面对竹子,诗人感到欣喜不已。最后,诗人借用竹子的色彩,融入他的酒杯之中,象征着他与竹子之间的心灵交融。
整首诗,李吕通过对竹子的描绘,展现了他对竹子独特的精神寄托。他将竹子视为一种超越世俗的象征,借此表达了对高洁品质的赞美和对世俗的批判。同时,他也通过自己的感受,表达了与竹子之间的深厚情感。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对竹次韵》是南宋诗人李吕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这首诗的创作时间为公元1167年,正值南宋时期。此时距离靖康之耻(1127年)已经过去40年,中原地区仍然处于金朝统治之下,南宋朝廷偏安江南一隅。
在这个特殊时期,李吕作为一名文人,对国家命运充满忧虑。他在这首诗中以竹子为主题,表达了自己的忧国忧民之情。竹子在中国文化中象征着坚韧、正直的品质,李吕通过对竹子的描绘,表达了希望国家能够像竹子一样坚强不屈,抵御外敌的愿望。
此外,这首诗也反映了李吕在当时社会中的地位和生活状况。他是南宋的一位著名文人,与陆游、杨万里等人交往甚密。然而,他在官场上的生涯并不顺利,多次遭受排挤和贬谪。这种人生经历使得他的诗歌充满了忧愤之情和对现实的不满。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