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林治中雪诗五首 其五
䝙貗甝狒貊貛貔,猎骑漫山伏正奇。
瘃手草成熊馆赋,掩群驱入兔罝诗。
兽奔骇类淮淝口,狐媚讙摧虢国眉。
滕六倚渠真误事,大寒不出是知时。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山中的猛禽野兽,如白虎、狒狒和貉獾等,猎人骑着马匹在山间出没,寻找出奇制胜的机会。在寒冬里,手冻得通红却还得用草木搭建成猎熊的窝棚,还要驱赶兔子进入捕猎的陷阱。奔跑的兽群让它们像恐惧洪水般四散逃开,狐狸的狡猾让它们欢笑起来,它们像摧垮了虢国的城墙一样使人们皱眉。滕六(雪神)依靠溪流的位置真是犯了错误,在最冷的时候不出来,这也是它知道天时的一种表现吧。
去完善
释义
1. 䝙(chū):即貙,古书上说的一种似狸而大的猛兽。
2. 貗(jù):古代对猫科动物的称呼。
3. 甝(hán):指虎,《说文解字》中记载:“甝,白虎。”
4. 狒(fèi):指狒狒,一种猴科动物。
5. 貊(mò):中国北方的古民族名。
6. 貛(huān):即獾,一种哺乳动物。
7. 貔(pí):指貔貅,传说中的一种猛兽。
8. 猎骑:打猎时的骑兵。
9. 正奇:原指兵法中的常法和奇法。这里可以理解为在山林间巧妙埋伏的战术。
10. 瘃(zhú):冻疮。
11. 草成:即起草,开始写作。
12. 熊馆赋:指描写猎熊场面的文章。
13. 兔罝(jū):捕兔的网,这里指捕捉野兽的工具。
14. 骇类:因惊吓而四散逃跑的动物。
15. 淮淝口:淮水和淝水交汇的地方,这里指代地势险要的地方。
16. 狐媚:指狐狸狡猾的特点。
17. 讙(huān):喧闹,喧哗。
18. 虢国:古代国家名称,这里指代一个地区。
19. 眉:眉毛,这里用来形容狐狸的狡猾神态。
20. 滕六:传说中的雪神。
21. 渠:他,这里指代滕六。
22. 误事:耽误事情。
23. 大寒:二十四节气之一,天气最寒冷的时候。
24. 知时:知道适时的情况。
去完善
赏析
郑清之的这首《和林治中雪诗五首 其五》,是一首描绘狩猎场景的古诗。诗人以生动的动物形象和猎骑的出没来展现山林中的紧张气氛。其中,“猎骑漫山伏正奇”一句,描述了猎人在山中埋伏,等待野兽出现的情景,展现出猎人沉稳、机智的特点。接下来的诗句则用具体的动物和猎人的行为,描绘出狩猎过程中的紧张刺激,以及猎人在这种情况下所表现出的勇敢和智慧。最后两句则以天气的变化,暗示了狩猎的时机,强调了猎人的经验和观察能力。整首诗通过对狩猎场景的描绘,展现了人与自然的关系,以及人类在自然界的生存智慧和勇敢精神。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和林治中雪诗五首 其五》是南宋诗人郑清之创作的一组咏雪诗。这组诗创作于南宋理宗年间(约公元1247年)。
当时南宋政权已经岌岌可危,北方中原地区被金人占领,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郑清之作为朝廷官员,深感国家重任在肩,他在和林治理过程中,目睹了民间疾苦和战争创伤,激起了强烈的忧国忧民之情。
此时正值南宋中期,社会矛盾尖锐,民族危机日益严重。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郑清之以敏锐的洞察力和深沉的家国情怀,写下了这组描绘雪中景象的诗篇。他以自然景物为寄托,表达了对民生困苦的同情、对故土家园的眷恋以及对国家命运的忧虑。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