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诗词

诗词大全

偶记赋王昭君谩录之

标题包含
偶记赋王昭君谩录之
伐国曾闻用女戎,忍留妖丽汉宫中。 如知褒姒贻周患,须信巫臣为楚忠。 青冢不遗芳草恨,白沟那得战尘空。 解移尤物柔强虏,延寿当年合议功。
0 0
去完善
作者简介
郑清之(1176年-1251年),字德源,初名燮,字文叔,别号安晚,浙江鄞县(今浙江宁波)人。南宋政治家、文学家,与史弥远、贾似道并称为“三贤相”。 郑清之出身贫寒,自幼勤奋好学。宋宁宗嘉定元年(1...查看更多
去完善

译文
曾经听说攻打他国时运用女性为武器,谁能忍受将妖艳美女留在汉朝的宫殿之中呢?如果知道褒姒曾给周朝带来祸患,就应该相信巫臣对楚国是忠诚的。虽然王昭君墓上绿草遍布心生遗憾,但在白沟又怎么能忘记战场上的尘土飞扬呢?将这些诱人的美人移走,或许能削弱强大的敌军,那么当年让王昭君和亲的决策就是值得称赞的了。
去完善
释义
1. 伐国:攻打他国;2. 女戎:指女色误国;3. 忍留:勉强容忍;4. 妖丽:形容女子的艳丽;5. 汉宫:汉朝的宫殿;6. 褒姒:周朝的女祸;7. 贻:遗留;8. 周患:周朝的祸患;9. 巫臣:楚国的大夫;10. 为楚忠:对楚国忠诚;11. 青冢:王昭君的墓地;12. 不遗:不留遗憾;13. 白沟:古地名,位于现今中国河北省保定市雄县境内;14. 战尘:战乱的气氛;15. 解移:解除;16. 尤物:这里指的是美女;17. 柔强虏:安抚强壮的敌寇;18. 延寿:指董延寿,汉代官员;19. 合议:共同商议;20. 功:功勋。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是南宋诗人郑清之以咏史的方式来赞美王昭君的德行和贡献。首联提及古代战争中使用女子作为牺牲品的惯例,反衬出昭君坚守汉宫、不愿成为工具的精神。颔联对比褒姒(西周幽王的宠妃,引起烽火戏诸侯导致国家灭亡)和巫臣(楚国大臣,主动投降敌国以保存实力,后被视为忠诚的象征)的历史人物,暗示王昭君有巫臣一样的智慧和谋略。颈联借“青冢”和“白沟”这两个历史遗迹描绘昭君的美貌与品德,以及她离去之后带来的和平。尾联则赞颂昭君的智慧和英勇,对于扭转危局起到了关键的作用,堪比历史上的贤臣谋士。整首诗通过咏史的方式传达了郑清之对王昭君的敬仰之情,同时也强调了女性在历史中的重要地位。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偶记赋王昭君谩录之》是南宋文学家郑清之创作的一首咏史诗。这首诗创作于公元1264年前后,此时正值南宋末期,政治腐败,战乱频繁。郑清之在这首诗中借古讽今,通过对王昭君故事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命运的忧虑和对统治者的讽刺。 郑清之在这首诗中所描述的王昭君故事,源自西汉时期的历史事件。公元前33年,汉元帝将王昭君赐给匈奴呼韩邪单于为妻,以此维系汉朝与匈奴的和平关系。然而,这一和亲政策在后世饱受争议,有人认为这是汉朝对匈奴的妥协退让,也有人认为这是维护国家安宁的明智之举。郑清之在诗中以王昭君的故事为引子,表达了他对这个问题的思考。 郑清之生活在南宋末期,这是一个民族矛盾和社会矛盾激化的时代。南宋政权腐败,对外战争屡屡失败,民众生活困苦。在这样的背景下,郑清之通过对王昭君故事的思考,表达了对国家命运的忧虑和对统治者的讽刺。他认为,国家的安危取决于统治者的智慧和勇气,而不仅仅是对外政策的取舍。他希望统治者能够吸取历史教训,积极改革,以挽救国家危机。
去完善
热门评论
  •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