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诗词

诗词大全

闻蝉

标题包含
闻蝉
人行沌口三程路,蝉作阳关第四声。 待到日夕蝉歇处,无端促织替渠鸣。
0 0
去完善
作者简介
郑清之(1176年-1251年),字德源,初名燮,字文叔,别号安晚,浙江鄞县(今浙江宁波)人。南宋政治家、文学家,与史弥远、贾似道并称为“三贤相”。 郑清之出身贫寒,自幼勤奋好学。宋宁宗嘉定元年(1...查看更多
去完善

译文
人走在三程路口,耳边传来第四声蝉鸣。 等到夕阳西下蝉鸣渐止,又无端响起了促织虫儿的叫声。
去完善
释义
1. 人行:行人行进。 2. 沌口:指汉代纪信在楚汉战争中舍身救刘邦之处。 3. 三程路:一段很长的路程。 4. 阳关:古代西域边防重镇,为通往西域的门户。这里借指边疆。 5. 第四声:指蝉鸣的第四声。 6. 日夕:傍晚的时候。 7. 无端:无缘无故地。 8. 促织:昆虫名,即蟋蟀。 9. 渠:它。
去完善
赏析
诗人郑清之在这首《闻蝉》中,巧妙地运用了“蝉”这一意象,表达了行人旅途中孤独、寂寞的心情以及对故乡的思念之情。首句“人行沌口三程路”描绘了旅途中的艰辛与漫长,暗示了诗人的漂泊不定。次句“蝉作阳关第四声”则通过蝉鸣这一自然现象,传达了诗人对故乡的眷恋以及渴望回到家乡的迫切心情。 在诗的后两句“待到日夕蝉歇处,无端促织替渠鸣”中,诗人以蝉的停歇为背景,传达出一种更深沉的情感。“无端促织替渠鸣”意味着虽然蝉声暂时消失,但另一种声音——蟋蟀的声音又传入了诗人耳中。这种变化寓意着诗人身处异地他乡,无法摆脱孤独和思念的困境,同时也暗示出时光的流逝和季节的更迭。
去完善
创作背景
《闻蝉》是南宋著名诗人郑清之的一首五言诗。这首诗创作于公元1214年至1274年之间,正值南宋末年。在这个时期,中国历史上发生了许多重大事件,如蒙古帝国的崛起、金朝的灭亡以及南宋与蒙古的战争等。 郑清之在南宋末年是一位才华横溢的文人,他的一生充满了曲折和坎坷。他曾担任地方官职,但由于种种原因而被贬谪。他在流放期间,感受到了民间的疾苦,也看到了社会的黑暗面。这些经历使他的诗歌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 在《闻蝉》这首诗中,郑清之通过对蝉鸣的描绘,表达了他在动荡年代中对国家和民族命运的忧虑。他通过蝉的哀鸣,寓意着时代的苦难和人民的不幸。这首诗不仅展现了郑清之深厚的文学功底,也反映出他在那个特殊时期对生活的感悟和对社会的关注。
去完善
热门评论
  •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