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诗词

诗词大全

谢郑广文和韵

标题包含
谢郑广文和韵
春工沤丝呈巧力,红日如梭万花织。 爱花荡子不爱命,效死骊姬似荀息。 草木摇落天地闭,贤哉梅也众不识。 灵根九转到仙品,千古离骚作书色。 涨晴痴暖动山意,攀翻健倒苍苔石。 高标底须雪后见,清芬每向闲中得。 花前失喜广文诗,柿叶书成点新墨。
0 0
去完善
作者简介
郑清之(1176年-1251年),字德源,初名燮,字文叔,别号安晚,浙江鄞县(今浙江宁波)人。南宋政治家、文学家,与史弥远、贾似道并称为“三贤相”。 郑清之出身贫寒,自幼勤奋好学。宋宁宗嘉定元年(1...查看更多
去完善

译文
春天工人辛劳制作丝绸展示技巧,红色太阳就像织布机上的梭子编织百花图案。 钟爱花朵的人可以舍生忘死,就像骊姬和荀息一样忠贞不渝。 草木凋零,天地的气息收敛,梅花的价值却少有人知。 梅花的灵性经过多次转折成为仙品,是《离骚》中的千古绝唱。 阳光普照大地,温暖万物,山间的情意涌动;攀爬山峰、翻越岩石,体力充沛。 高度的品质需要在雪后展现,清幽的香气只有在闲暇时才能品味。 在花前读到广文先生的诗篇,心花怒放,用柿叶书写新的篇章。
去完善
释义
注释: 1. 春工:春天的功力。这里指春天大自然赋予的生机与活力。 2. 沤丝:泡软丝绸。这里形象地描绘出春天湿润的空气和花朵盛开的状态。 3. 红日如梭:比喻时间如同织布的梭子般迅速流逝。 4. 爱花荡子:喜欢欣赏鲜花的人。荡子,浮浪之人,指那些热爱玩乐、不务正业的人。 5. 效死:为某人或某事献出自己的生命。 6. 骊姬:春秋时期晋国献公的夫人,曾陷害太子申生,导致其自杀。 7. 荀息:春秋时期晋国的大夫,以忠诚著称,曾在骊姬陷害太子申生的事件中受到牵连,最终选择自缢而死。 8. 草木摇落:形容秋天树木落叶的景象。 9. 贤哉梅也:赞美白梅的高尚品质。 10. 灵根:指梅树。 11. 九转:道家炼丹术语,表示经过多次提炼,这里形容梅花的品质得到提升。 12. 仙品:仙人所钟爱的物品。 13. 离骚:屈原的代表作,用来形容梅花的香气浓郁。 14. 涨晴:天气晴朗。 15. 痴暖:天气温暖而使人陶醉。 16. 动山意:使山的景色生动起来。 17. 攀翻:攀爬翻腾。 18. 健倒:强健有力。 19. 苍苔石:长满青苔的石块。 20. 高标:高耸挺拔的标志,这里指梅花。 21. 底须:何必需要。 22. 雪后见:形容梅花在雪后的景象最为美丽。 23. 清芬:清香的香气。 24. 花前失喜:在欣赏梅花之前感到惊喜。 25. 广文诗:指郑清之的诗篇。 26. 柿叶书:用柿叶写的书信。 27. 点新墨:涂抹上新的墨汁。
去完善
赏析
这是一首赞美梅花与诗人之间情谊的诗篇。开篇作者以春天里各种花卉争相开放为喻,通过形象生动的语言描绘出百花盛开的盛景,让人感受到春天的生机盎然。接着,诗人提到那些为了赏花的“荡子”,不惜舍弃生命,如同古代骊姬、荀息那样忠诚于君主。而后,诗人把笔触转向梅花,将梅花的坚韧品质比作贤哲之人,尽管众人都不识,却依旧傲然绽放。接下来,诗人用屈原的《离骚》来形容梅花的品格,赋予其厚重的历史和文化底蕴。 后半部分,诗人通过对晴天、暖意的描绘,使得山间的梅花更加动人。同时,诗人强调高洁的梅花只有经过冰雪的考验才能彰显出其风骨,而梅花的清香也只有在这宁静的时光中才能得到体验。最后,诗人又巧妙地引入郑广文的诗歌,以柿叶般的字迹写出梅花的高雅品质,表达了对广文诗的赞美之情。
去完善
创作背景
《谢郑广文和韵》是南宋时期诗人郑清之的一首五言律诗。这首诗的创作时间是南宋末期,即公元1279年左右。这个时期正值蒙古帝国逐渐蚕食南宋疆土,导致民不聊生、战乱频繁的时期。 在这个特殊时期,郑清之作为一名文人,他的生活也受到了很大的影响。他原本在朝廷担任要职,但因为战争和政治斗争的加剧,被迫辞官回乡。这使他有了更多的时间去关注民间疾苦,也让他对国家的命运产生了深深的忧虑。 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南宋已经失去了大片领土,蒙古军队的铁蹄踏遍了江南地区。民众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而朝廷却无能为力。这种现实的反差让郑清之感到痛心疾首,他也因此变得更加关注民生问题,希望能够在诗歌中表达自己的忧国忧民之情。 郑清之在《谢郑广文和韵》这首诗中,通过对自然的描绘和对生活的感慨,表达了他在这一特殊时期的心情。他感激郑广文和他唱和的诗篇,同时也通过这首诗传达出他对国家和民众的忧虑。这首诗歌正是郑清之在这一历史时期的人生际遇和时代背景的真实写照。
去完善
热门评论
  •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