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清宫 其二
上清山腹正便便,賸纳风光似辋川。
晓雨洗开新绿岸,晚霞蘸出嫩红天。
鞭浮野竹数茎笋,叶俯秋荷几柄莲。
不是西湖最佳景,更于何处著癯仙。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翻山上清峰,风光如画美如辋川。
朝雨洗绿岸,晚霞映红天。
数株春笋破土而出,荷花荷叶秋意盎然。
虽然不是西湖最美时,却是哪位高人隐士修身养性处?
去完善
释义
1. 上清山:指位于浙江淳安县的上清山。
2. 辋川:唐代诗人王维的别号。这里比喻环境优美的地方。
3. 新绿岸:新生绿叶的岸边。
4. 嫩红天:晚霞映照出的红色天空。
5. 鞭浮野竹数茎笋:用竹鞭浮起野生的竹笋。
6. 叶俯秋荷几柄莲:荷叶低垂,有几株莲花。
7. 西湖:位于浙江省杭州市的著名风景名胜区。
8. 癯仙:瘦弱的仙人,这里指诗人自己。
去完善
赏析
《上清宫 其二》是南宋诗人郑清之描绘浙江杭州西湖上清宫景象的一首诗。在诗中,作者以独特的视角和生动的笔触,展现了上清宫周边的自然美景和人文景观。
首联“上清山腹正便便,賸纳风光似辋川”,通过对上清宫所在位置及其风光的描述,将读者带入了诗人的视野。这里的环境与唐代诗人王维笔下的辋川有着相似之处,都是自然与人文和谐共生的美好境界。
颔联“晓雨洗开新绿岸,晚霞蘸出嫩红天”,通过描绘清晨细雨洗涤过的岸边新绿和傍晚时分晚霞映照出的天空嫩红,展现出大自然的神奇魅力。这两句诗不仅富有色彩感,还传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的敬畏之情。
颈联“鞭浮野竹数茎笋,叶俯秋荷几柄莲”,通过描绘野竹、竹笋、荷叶、莲花等植物形象,展示了上清宫周边的生态多样性。这里既有春天的生机,又有秋天的肃穆,使得整幅画面更加丰富多彩。
尾联“不是西湖最佳景,更于何处著癯仙”,表达了诗人对上清宫美景的独特见解。他认为,如果不是西湖的最佳景色,那么还有哪里更适合瘦削的神仙居住呢?这句话既是对上清宫美景的赞美,也是对西湖景色的肯定。
总之,这首诗通过对上清宫及周边环境的生动描绘,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热爱和对人文景观的敬仰。
去完善
创作背景
《上清宫 其二》是南宋著名诗人郑清之在淳祐四年(公元1244年)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郑清之(1186-1251)字德源,号安晚,鄞县(今浙江宁波)人。他是南宋后期的一位重要政治人物,历任地方官员和朝廷大臣,曾在南宋理宗时期担任丞相。
在淳祐四年前后,郑清之正处在他政治生涯的巅峰期。他在这一时期积极推行抗金政策,主张加强国防建设,整顿军队,抗击北方的金朝。然而,由于南宋朝廷内部的腐败和党争,他的许多政策并未能得到有效的实施。这使得他对国家的前途感到忧虑,对民众的痛苦深感同情。
在这一时期,南宋社会矛盾尖锐,民生疾苦严重。一方面,南宋政权对内加强对人民的剥削,对外则不断向金朝求和,导致国家财政危机加剧。另一方面,金朝对南宋的侵略也日益加剧,使得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郑清之身为朝廷重臣,对这些情况有着深刻的认识,因此在诗歌中表达了对国家命运的关切和对民众的同情。
在这首《上清宫 其二》中,郑清之以生动的笔触描绘了上清宫的壮丽景色,同时也表达了他的忧国忧民之情。他通过对上清宫的赞美,表达了对国家和民族未来的期许,同时也揭示了当时社会的种种矛盾和问题。这首诗歌不仅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而且对于研究南宋历史和社会状况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