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诗词

诗词大全

读虞美人草歌戏成

标题包含
读虞美人草歌戏成
心似合驩因恨结,眉如别柳为愁弯。 罇前舞影风能偃,争奈当年力拔山。
0 0
去完善
作者简介
郑清之(1176年-1251年),字德源,初名燮,字文叔,别号安晚,浙江鄞县(今浙江宁波)人。南宋政治家、文学家,与史弥远、贾似道并称为“三贤相”。 郑清之出身贫寒,自幼勤奋好学。宋宁宗嘉定元年(1...查看更多
去完善

译文
心灵如同结合欢愉却因仇恨而纠结,眉毛像离别时的柳树因为忧愁而弯曲。 在酒樽前舞动身影风也能停歇,无奈当年的力量已无法拔起大山。
去完善
释义
1. 合驩:古县名,位于今河北蔚县东北。这里借指故土或国家。 2. 眉如别柳为愁弯:形容眉毛因为忧愁而皱起。“别柳”是指离别时折柳送别的情景。 3. 偃:停止。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通过对“虞美人草”的形象描绘,表达了诗人内心的情感和思考。首句“心似合驩因恨结”,以“心似合驩”比喻情感的聚合,然而又因“恨结”的牵绊,使得这种聚合变得复杂而深沉。接下来一句“眉如别柳为愁弯”,则通过“眉如别柳”这一形象的描绘,展现了诗人忧愁的情感状态。这两句诗既描绘了诗人内心的情感波动,也传达出了诗人对于生活的哲思——生活中充满了爱恨情仇,而我们如何面对这些情感纠葛,是我们每个人都需要去思考和面对的。 接下来的两句“樽前舞影风能偃,争奈当年力拔山”,则将视角转向外部世界。诗人看到“樽前舞影”,这是一个繁华的景象,但在这繁华的背后,却隐藏着诗人深深的忧虑——“风能偃”,意指风吹过,舞蹈的影子就会消散,意味着这种繁华景象终究是短暂的,无法长久的。同时,诗人还联想到了“当年力拔山”的英雄形象,这既是对于过去的回忆,也是对于未来的期许,表达了诗人对于永恒的追求和对于短暂人生的感慨。
去完善
创作背景
《读虞美人草歌戏成》是南宋文学家、诗人郑清之创作的一首词。这首词的创作时间是公元1256年,正值南宋晚期,距离靖康之变已有一百多年。 郑清之在这段时间里人生际遇颇丰富。他出身寒门,自幼勤奋好学,后成为南宋著名文人。在宋理宗时期,历任秘书省校书郎、实录院检讨官等职,但因政局不稳,曾多次辞官回乡。后来,他与权臣史弥远结交,跻身朝廷,直至成为丞相。然而,由于史弥远的权臣地位,郑清之在任相期间饱受诟病,名声受损。 在这个时代背景下,南宋国力日渐衰微,金人南下侵扰不断,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南宋文人士大夫普遍感到忧虑和愤怒,他们渴望建功立业,挽救国家危亡。郑清之作为其中的一员,通过这首词表达了对国家和民族命运的忧虑以及对个人命运的感慨。 在这首词中,郑清之用“虞美人草”这一意象,表达了对自己身世的感叹和对南宋政治的讽刺。他以虞美人草喻己,表示自己虽身处高位,却无力改变国家的命运,如同虞美人草虽有美丽的外表,却无法抵抗风雨的侵袭。同时,他还通过对虞美人草的描绘,揭露了南宋朝廷的腐败和无能,表达了他对国家和民族命运的关切。
去完善
热门评论
  •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