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诗词

诗词大全

天育二老禅惠示经佛偈答以十诗 其七

标题包含
天育二老禅惠示经佛偈答以十诗 其七
懵懂维摩不二门,畧无遗嘱付儿孙。 普贤若匪刚饶舌,此事如何更吐吞。
0 0
去完善
作者简介
郑清之(1176年-1251年),字德源,初名燮,字文叔,别号安晚,浙江鄞县(今浙江宁波)人。南宋政治家、文学家,与史弥远、贾似道并称为“三贤相”。 郑清之出身贫寒,自幼勤奋好学。宋宁宗嘉定元年(1...查看更多
去完善

译文
迷糊不清的是维摩诘的门径,一点没有留下遗嘱交给子孙后代。如果普贤菩萨不是因为有刚直的性格和滔滔不绝的口才,这件事又怎么能够说得清楚呢?
去完善
释义
注释: 1. "懵懂":指不清醒、不明了的状态。 2. "维摩":即维摩诘,佛教大乘经典《维摩诘经》中的主角,以其辩才著称。此处比喻理解不深的佛法。 3. "不二门":佛教用语,指超越相对、差别之境界,达到绝对真实的法门。 4. "畧无":同"略无",意为完全没有、一点儿都没有。 5. "遗嘱":去世者留下的指示或愿望。这里指没有留下教导佛法的遗言。 6. "子孙":后代,这里指的是信徒。 7. "普贤":即普贤菩萨,是佛教四大菩萨之一,代表理德、行德。 8. "饶舌":多余的话,唠叨。这里表示说了多余的话。 9. "此事":指上面说的没有明确教诲佛法的事情。 10. "更吐吞":重新说、再提及的意思。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是南宋诗人郑清之创作的《天育二老禅惠示经佛偈答以十诗》的第七首。诗中表达了作者对佛学禅宗的独到见解。 首句“懵懂维摩不二门”,点出了诗的主题。懵懂和维摩都是佛教术语,分别代表无明、困惑和智慧的象征。这里作者用“懵懂”来形容“维摩不二门”,强调了这个境界的神秘性和深奥程度。维摩不二门则指的是一种超越二元对立的思想,即所谓的“不二法门”,是禅宗修行的重要理论基础。 第二句“畧无遗嘱付儿孙”,作者以“遗嘱”比喻禅宗的心法传授。这句意味着禅宗并无具体的教条或形式化的规矩来约束弟子,而是通过师弟之间的个人交往,将心法秘密地传给后来者。 第三句“普贤若匪刚饶舌”,“普贤”是佛教中的十大菩萨之一,这里的意思如同前一句,表达了禅宗传承的非正式性。即使是大菩萨普贤也不能打破这个规则,必须以一种非强制性的方式来传递教诲。 末句“此事如何更吐吞”,是对前面观点的深化。既然禅宗没有明确的教义,那么它的真谛又如何传达和理解呢?这句话实际上提出了一个悖论,暗示了禅宗追求的超越语言和形式之外的智慧。
去完善
创作背景
这首诗名为《天育二老禅惠示经佛偈答以十诗 其七》,是南宋诗人郑清之的作品。郑清之(1176年-1251年),字德源,号安晚,庆元府鄞县(今浙江宁波)人。他一生经历了南宋孝宗、光宗、宁宗、理宗四个朝代。 在郑清之的晚年时期,南宋政治腐败,国力衰微,人民生活困苦。郑清之虽然身居高位,但对国家现状忧心忡忡。他在诗中写道:“世界从来多暗景,尘心无奈一灯昏。”表达了他对当时社会现实的忧虑和失望。 同时,郑清之在这一时期接触了佛教,开始对禅宗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在诗中描述了自己参禅悟道的经历,表达了对禅宗哲理的深刻理解。这首《天育二老禅惠示经佛偈答以十诗 其七》正是他在这个时期的代表作之一。
去完善
热门评论
  •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