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自东山往金峨住山戒师迎于中涂到上方泉石幽胜有心匠助天巧者因成数语以赠
一奁鸣瀑写天绅,怪石鲸奔欲化鳞。
灵隠飞来真相后,老坡重证戒师身。
居山活计今成趣,造物工夫总待人。
自喜爱闲逢胜绝,杖藜端不负残春。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一声瀑布在山间回响,如织如画的景象犹如一道美丽的天幕。怪石嶙峋,犹如巨鲸在奔腾,好像要化作斑斓的鳞片。
隐居于灵隐山后,仿佛能感受到飞来之真相,就像苏轼曾经在这里反复印证自己的智慧一般。在这山中生活成为一件趣事,大自然的鬼斧神工总是等待着人们去发现。
我自喜欢在这样的美景中漫步,遇见这样的胜景,就如同这春天的馈赠一样让我珍惜。手拄藜杖,不辜负这美好的春光。
去完善
释义
1. 奁:古代妇女梳妆用的镜匣。此处用“奁”比喻瀑布的水流。
2. 鸣瀑:指瀑布流水发出响声。
3. 写:描绘,展现。
4. 天绅:古人将悬挂在天空的瀑布称为“天绅”,这里用来形容瀑布的高度。
5. 怪石鲸奔欲化鳞:这句诗形象地描绘了奇形怪状的石头好像鲸鱼在水中游动一样生动活泼。
6. 灵隐飞来峰:位于浙江省杭州市西湖灵隐路。相传东晋时印度僧人慧理来到此地,看到此峰奇特地立在那里,便说:“这是从天竺飞来的灵鹫峰,那寺庙就应建在峰下。”后来遂有灵隐寺。
7. 老坡:即苏轼,苏东坡。他是一位著名的文学家和政治家。
8. 重证戒师身:再次证明戒师的品行。这里指的是戒师的品质得到了东坡先生的认可。
9. 活计:生计,职业。
10. 居山活计:这里指戒师在山上修行的职业。
11. 造物:创造万物的神灵,也可泛指大自然。
12. 杖藜:拄着手杖走路。杖藜是一种由藤条制成的拐杖。
13. 端不负:绝不辜负。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是南宋诗人郑清之在金峨山与戒师相遇时所作。诗中描绘了山中瀑布、怪石、泉石等自然景观,表现了作者对自然美的欣赏和赞美。同时,也表达了作者与戒师的深厚友情以及对山居生活的向往。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南宋时期,诗人郑清之完成了此诗《余自东山往金峨住山戒师迎于中涂到上方泉石幽胜有心匠助天巧者因成数语以赠》。在创作这首诗时,郑清之刚结束一段忙碌的政治生涯,辞去了参知政事的职务。
在这段时间里,郑清之经历过南宋朝廷的腐朽和权力斗争,对世事沧桑有了深刻的认识。面对时代的纷扰和命运的起伏,郑清之开始寻找心灵的慰藉。他离开政治中心,来到风景秀丽的东山,寻求一份宁静与安详。
在金峨山上,郑清之遇到了住山戒师,他们相互交流佛学、诗歌和人生哲理,共度了一段美好的时光。两人一同游历了山水之间的美景,欣赏了泉石幽胜的美景,从中感悟到了自然与人和谐共处的美好。
在这首诗中,郑清之描绘了他在东山与金峨山之间所见的景色,同时也表达了与住山戒师之间的深厚友谊。通过这首诗,我们可以感受到郑清之在时代洪流中的无奈以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