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和 其一
青藜不解支脚力,机杼微闻隔林织。
暗香来处穷幽栖,蹇馿崎岖牛喘息。
山中欲访隠君子,等闲未许李邕识。
同盟颇笑五大夫,晚节污秦有惭色。
摩挲寒玉古苔藓,从渠唤作荆山石。
雪中素隠非行怪,自是花间着不得。
直须谪仙苏二来,溪藤快扫如鸿墨。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翠绿中的露珠支撑不住自身的重量,微微听到树林那边的机器声。浓郁的香气来自偏远的隐居之处,破旧的驴子在崎岖的山路上艰难的行走,喘着粗气。在山中寻找那位隐逸之人,他悠闲自得不让我这个李某人认识。朋友们常常嘲笑五大夫,晚年时因污点玷污了秦国的历史而显得羞愧。轻轻抚摸这寒冬中古老的苔藓,它们被称为荆山石并不足为奇。白茫茫的雪景中,素颜隐居并不是多么奇怪的事情,它们只是在那些花团锦簇的地方不太适合生存。我还需要请诗仙苏东坡再次来临,他用溪藤快的扫出的字就如鸿雁传书般的轻盈。
去完善
释义
1.青藜:指用藜做的拐杖。
2.支脚力:支撑脚步的力量。
3.机杼:织布机。这里借指树林深处的人家。
4.暗香:指远处传来的花香。
5.穷幽栖:在荒僻的地方居住。
6.蹇驴:瘸腿的驴子,形容行走艰难。
7.崎岖:山路不平。
8.牛喘息:形容牛在路上行走时喘气的样子。
9.隠君子:指隐居山林的人。
10.李邕:唐朝名臣,善于结交人才。
11.五大夫:即战国时期的廉颇,此处用来比喻那些被污名化的人物。
12.晚节污秦:指廉颇晚年被秦国污蔑的事迹。
13.古苔藓:指古老石碑上的苔藓。
14.荆山石:指荆山之上的石头。
15.雪中素隐:指在雪地里隐藏自己的行踪。
16.非行怪:不是行为奇怪的人。
17.花间:指繁华的世界。
18.着不得:容纳不下。
19.谪仙:指李白。
20.苏二:指苏轼。
21.溪藤:一种用来写字的纸。
22.鸿墨:大笔如鸿毛,形容毛笔书写流畅。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是南宋诗人郑清之的《再和 其一》,全诗以隐士为线索,表达作者对隐士生活的向往和对世俗纷扰的鄙视。诗中的“青藜不解支脚力”描绘出隐士在山林中安贫乐道的形象,而“机等微闻隔林织”则透露出隐士生活在静谧之中又有着辛勤劳作的一面。
接下来,“暗香来处穷幽栖”和“蹇驴崎岖牛喘息”则以富于动态的画面展示出深山之中的艰辛与寂静,同时也暗示了隐士生活的高尚品质。“山中欲访隠君子”表达了作者想要探访隐士的心愿,而“等闲未许李邕识”则透露出现实生活中这种心愿难以实现的情况。
紧接着的“同盟颇笑五大夫”,“晚节污秦有惭色”则是用历史人物(五大夫)的故事来讽刺那些为了名利而出卖原则的人。同时,“摩挲寒玉古苔藓”一句传达出作者对于古人隐逸生活的尊敬与羡慕,而“从渠唤作荆山石”则是表达自己甘愿过这样的生活。
最后两句“雪中素隠非行怪,自是花间着不得”,既是对隐士生活的赞美,也表达了作者愿意像隐士一样超脱世俗纷扰的决心。而“直须谪仙苏二来,溪藤快扫如鸿墨”则是表达对李白、苏轼这样风流才子的敬仰之情,以及希望自己也能写出如同他们般优美的诗篇。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再和 其一》是南宋著名诗人郑清之在淳祐四年(公元1244年)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郑清之(1189-1251)字德源,号安晚,鄞县(今浙江宁波)人。他于宋宁宗嘉定十年(1217年)考中进士,历任国子祭酒、礼部侍郎等职,后被封为尚书右仆射兼枢密使。这首诗的创作时间正值南宋末年,国家局势动荡不安。
在这段时间里,郑清之的仕途相对顺利,但身处南宋末年的政治环境,他仍然深感忧虑。当时,蒙古帝国迅速崛起,对南宋政权构成严重威胁。与此同时,国内宦官权势熏天,政治腐败现象严重,导致民不聊生。郑清之虽然身居高位,但对国家的担忧和对百姓的痛苦感同身受。这种复杂的社会现实成为他创作的灵感来源。
在这首诗中,郑清之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表达了他对人生短暂和世事无常的感慨。他借用暮春时节的桃花凋谢来比喻人生的无常,同时也表达了对国家命运的忧虑。通过这首诗,我们可以看出郑清之在面对国家危局时的担当精神和忧国忧民的情怀。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