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新姜与葺芷
仲尼胡不彻姜食,损智深讥藏戏剧。
将以愚民岂其然,半山失喜为动色。
拗执谁解镌此老,一时凿说契胸臆。
我疑谂之神农书,增壮胃腑良有力。
吕令音商其味辛,调芼鱼蔬蘗香稷。
方冬沃土培其根,陇畦分封随壤息。
长须视苗廑献新,先时斸取奋鉏棘。
青株斯拔薤本重,红萁半露蓤包侧。
骈指惊看产漆园,胝足疑为导积石。
欲捣芳辛入虀臼,为怜肤理傲金狄。
仆命荠荼涴诗雅,肩差梅桂班内则。
笑加束缚代书鲤,持助饔庖鲙银鲫。
旱年宜姜谚有之,今岁雨多生意啬。
小摘酸寒类甲菜,大何婴冒期膝席。
公羊谷梁汝往哉,反音一笑当勿劾。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孔子为什么不主张吃生姜,损害智慧深深讽刺藏匿着戏剧。打算让百姓愚昧难道是正确的吗?半山居士失去喜悦为此而动容。顽固固执谁能理解这位老人呢?一时的说法正好符合他的心意。我怀疑这是神农书的教诲,增强肠胃的效果非常好。吕令注意到它的味道辛辣,调节鱼、蔬菜和麦芽的香味。在冬天的时候,用肥沃的土地培育它的根部,随着土壤的呼吸,分成垄畦来种植。长长的须看着幼苗,迫切地献上新鲜,提前挖掘它,挥舞着锄头披荆斩棘。绿色的植物拔出,白色的根部显露出来,红色的豆荚半遮半掩。惊讶地看着它的生长,像是在漆园劳作的人,疑惑地认为这是在疏导积石。想要把它的香味捣碎放入研钵,却心疼它那骄傲的品质。我的诗歌受到了它的影响,肩膀上的梅花和桂花仿佛是内部的法则。笑着加上一些束缚代替写信,拿着它们去帮助厨师烹饪鲫鱼。干旱的年份适合吃姜,今年的雨水过多,生机显得吝啬。小片采摘的生姜味道酸寒,类似甲壳菜,大吃一顿,期待它能在膝盖上摆放。公羊谷梁,你们去吧,反对的声音一笑了之,就当是没有受到弹劾。
去完善
释义
1. 仲尼:孔子的字。
2. 彻:周遍、全备。
3. 戏:嬉戏。
4. 动色:脸色改变。
5. 拗执:固执。
6. 镌:刻画。
7. 契:契合。
8. 汝:你。
9. 增壮:增强体质。
10. 吕令:一种曲牌名。
11. 商:五音之一。
12. 调芼:调味。
13. 方冬:冬季。
14. 分封:分别种植。
15. 陇畦:田垄上的田畦。
16. 胝足:脚上磨出老茧。
17. 导:引导。
18. 积石:山名。
19. 芳辛:芳香的味道。
20. 虀臼:捣碎葱姜等调料的容器。
21. 金狄:古代传说中的铜人。
22. 仆命:向仆人下令。
23. 诗雅:诗歌的高雅风格。
24. 肩差:并列。
25. 内则:《礼记·内则》篇。
26. 笑加:笑着增加。
27. 书鲤:写信。
28. 饔庖:厨房。
29. 鲙:细切。
30. 公羊谷梁:《公羊传》和《谷梁传》。
31. 反音:反驳对方的声音。
32. 勿劾:不要批评。
去完善
赏析
这是一首关于赠予新姜与葺芷的诗。诗人通过对姜的讨论,表达了对其作用的赞美。诗中的“仲尼胡不彻姜食,损智深讥藏戏剧”两句,诗人以孔子为例,暗示了姜的重要性。接下来,诗人提到姜的药用价值,以及它与食物的调和搭配。在描述姜的生长过程中,诗人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姜的形态和品质。最后,诗人提到赠予新姜的目的,以及对新姜价值的肯定。整首诗语言优美,寓意深刻,展现了诗人对姜的独特理解和感悟。
去完善
创作背景
《送新姜与葺芷》是南宋诗人郑清之所作的一首诗。这首诗的创作时间为公元1194年,即南宋光宗绍熙年间。
在这一年里,郑清之正处于他人生的转折点。在此之前,他一直在家乡温州过着隐逸的生活,与世无争。然而,随着南宋政治日益腐败,民生疾苦加剧,郑清之深感忧虑,决定出山入仕,为国家尽一份力。他在这一年的冬天离家北上,开始了他的仕宦生涯。
与此同时,南宋时期的社会状况也极大地影响了郑清之的诗歌创作。当时,南宋政权偏安江南,北方领土沦陷于金人手中。在这种背景下,许多文人志士纷纷投身抗金事业,渴望收复失地,振兴国家。郑清之也受此影响,在他的诗歌中表现出了强烈的爱国情怀和忧国忧民的思想。
在这首诗中,郑清之以送新姜和葺芷为引子,表达了对于故乡的眷恋和对亲人的思念之情。同时,他也借此表达了对国家命运的担忧和对人民生活的关注。这种情感与他当时的人生际遇以及时代背景紧密相连,共同构成了这首诗的独特韵味。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