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诗词

诗词大全

因笔记贼入空室颂

标题包含
因笔记贼入空室颂
平生一片痴,妄意室中物。 自言富可待,到了贫彻骨。 一宵入人家,百宝认髣髴。 拣得真金身,明处是泥佛。
0 0
去完善
作者简介
郑清之(1176年-1251年),字德源,初名燮,字文叔,别号安晚,浙江鄞县(今浙江宁波)人。南宋政治家、文学家,与史弥远、贾似道并称为“三贤相”。 郑清之出身贫寒,自幼勤奋好学。宋宁宗嘉定元年(1...查看更多
去完善

译文
一生中满怀热情,妄想得到世间珍宝。 自以为财富指日可待,到头来却贫困潦倒。 一夜进入豪门大院,见识了种种奇珍异宝。 挑选出真正的金身佛像,结果却发现它是用泥塑成的。
去完善
释义
1. "因笔记贼入空室颂": 这首诗的题目,"因笔记贼入空室颂"是指诗人因为记录贼人进入空屋的事件而作的诗歌。 2. "平生一片痴": 平生,指一生;痴,愚笨、不明事理的意思,这里诗人以"一片痴"来形容自己的性格。 3. "妄意室中物": 妄意,错误地认为;室中物,房间里的东西,这句诗表达了诗人错误地认为自己拥有很多财富的想法。 4. "自言富可待": 自言,自己说;富可待,未来可以得到财富,这是诗人自己的想象。 5. "到了贫彻骨": 到了,最终;贫彻骨,极度贫困,这是诗人的现实情况。 6. "一宵入人家": 一宵,一夜之间;入人家,闯入他人家中,这句话描绘了贼人在一夜之间闯入别人家的场景。 7. "百宝认髣髴": 百宝,各种财物;认髣髴,看到相似的东西,这句诗表达了贼人在房间里看到了各种看似珍贵的财物。 8. "拣得真金身": 拣得,挑选得到;真金身,真的金子制成的佛像,这句诗表现了贼人在房间里找到了一个真正的金佛像。 9. "明处是泥佛": 明处,显眼的地方;泥佛,用泥土制成的佛像,这句诗揭示了贼人选择的佛像实际上是一个用泥土制作的仿制品。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歌以其独特的幽默和讽刺手法,揭示了世人的贪婪本性。诗人以第一人称的视角描绘了一个偷盗者进入空室后的心理变化。在诗歌的前两句中,诗人通过“痴”这一词汇,形象地描绘了这位小偷对于财富的无尽渴望。接下来的四句则描述了小偷在进入别人家中寻找财富时的激动心情,以及最后找到所谓“财富”时失望透顶的心情。 其中,“拣得真金身,明处是泥佛。”这两句堪称神来之笔。表面上看,这句话在讲述小偷找到了一个看似金身的东西,却发现那其实是一个泥塑的佛像。但实际上,这是诗人在利用比喻的手法,警示世人不要过分追求表面的浮华,要看清事物的本质。这一理念与禅宗思想中提倡的“见性成佛”的理念相互映照,共同构成了这首诗的主题。 整首诗将佛教哲理与社会现实相结合,通过讲述一个寓言故事,反映出社会的虚伪和人性的贪婪。这种独树一帜的讽刺手法使这首诗成为了宋代讽刺文学的经典之作。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因笔记贼入空室颂》是南宋诗人郑清之的一首五言诗。这首诗创作于南宋时期,大约公元1250年左右。在这段时间里,郑清之正处于他的人生转折点。他曾经担任过南宋朝廷的重要职务,如尚书省左司郎中等,但因政治斗争失利而被贬谪至福建。 在郑清之被贬谪的时期,南宋社会动荡不安。金兵入侵、农民起义等事件频发,使得南宋政权岌岌可危。同时,南方经济繁荣发展,出现了一些新兴城市和商业区。这些变化对南宋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产生了深远影响。 在这种时代背景下,郑清之怀着忧国忧民的心情,写下了这首《因笔记贼入空室颂》。他在诗中通过对贼人闯入空室的描绘,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混乱局面,同时也表达了他对国家前途的忧虑和对民生疾苦的关切。
去完善
热门评论
  •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