赠陈童子
前身端合是王充,收拾群经贮腹中。
书吻可能如布谷,笔锋应不事雕虫。
看来眉目真兰茁,揽取词章作绣筒。
归去莫夸童子技,好寻芳躅到蟾宫。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前世端合是王充,收集众多经典装进肚里。
读书口才或许如同布谷鸟,文笔应该不用过分雕琢。
看起来眉清目秀真是兰花生长出来一般,把诗词文章当做锦绣花筒来收藏。
回到家中不要夸大自己的才能,要努力寻找美好的足迹直到蟾宫折桂。
去完善
释义
1. 前身:前世的身份。此处可理解为陈童子的前生或潜在的才能。
2. 端合:应该;必定。
3. 王充:东汉时期的著名学者,博学多才,著有多部哲学、历史学等著作。这里用来赞美陈童子具有丰富的知识和才华。
4. 收拾:整理;归纳。
5. 群经:儒家经典,即《诗经》《尚书》《礼记》《易经》和《春秋》。
6. 贮腹中:将知识储存在胸中。腹,指内心。
7. 书吻:读书时的见解。吻,语气助词。
8. 布谷:鸟名,叫声为“布谷”,引申为传播智慧的声音。
9. 笔锋:书法用语,指笔的力度和表现力。
10. 不事:不做;不涉及。
11. 雕虫:形容写文章过于雕琢,失去了自然的韵味。
12. 看来:从现在看来。
13. 眉目:面目;外貌。
14. 兰茁:兰花的嫩芽,比喻美好的事物。
15. 揽取:取得;获取。
16. 词章:诗文;文章。
17. 绣筒:绣花用的竹筒,比喻精美的工艺品。
18. 归去:回去;回家。
19. 莫夸:不要夸耀。
20. 童子技:指陈童子的才能。童子,未成年的人。
21. 好寻芳躅到蟾宫:引导陈童子追求更好的学问和人格品质。蟾宫,月宫的别称,象征高洁的品质。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是南宋诗人郑清之写给一位名叫陈童子的诗,表达了对其才华的赞赏和期许。全诗以比喻和拟人手法展现出了陈童子的学识、才情和美好品质。
首联“前身端合是王充”,诗人将陈童子比作东汉著名学者王充,暗喻陈童子具有深厚的学问功底,对于群经的掌握更是娴熟。次句“收拾群经贮腹中”则更加生动地描述了这一点。
颔联“书吻可能如布谷,笔锋应不事雕虫” 诗人继续刻画陈童子的才情。“书吻可能如布谷”意味着陈童子的读书习惯勤奋而投入,就如布谷鸟的叫声一般。“笔锋应不事雕虫”则传达出陈童子的文采独特而不失风度,力图摆脱俗套。
颈联“看来眉目真兰茁,揽取词章作绣筒”,这两句赞美了陈童子的容貌风采如同兰花般清雅脱俗,其诗词成就也是出类拔萃。
尾联“归去莫夸童子技,好寻芳躅到蟾宫”,诗人鼓励陈童子今后仍要谦虚努力,不要自满于已有的成绩,而是要追寻更高的目标,追求诗艺上的更高境界。
去完善
创作背景
《赠陈童子》是南宋诗人郑清之的著名作品,创作于南宋末年,具体时间约为公元1260年左右。
在南宋末年,社会动荡不安,政治局势复杂多变。一方面,元朝的崛起对南宋造成了极大的威胁;另一方面,南宋内部矛盾重重,政治腐败严重,民不聊生。在这个时代背景下,郑清之作为一名有识之士,深感忧虑。他关心民生疾苦,关注国家命运,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为国家振兴尽一份力量。
陈童子是郑清之的一位友人之子,年纪虽小,却已经表现出聪颖的天资和对知识的渴望。郑清之看到这个孩子,仿佛看到了国家的未来和希望。因此,他以这首诗赠予陈童子,勉励他努力学习,为国为民贡献自己的力量。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