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诗词

诗词大全

再和村边解嘲 其二

标题包含
再和村边解嘲 其二
暖足番君老更便,摩挲笑问阿婆年。 聊吟夜月移花影,肯向春风逐柳绵。 自有散花居丈室,何妨姹女共壶天。 铅华列屋诸君事,乞与寒梅了世缘。
0 0
去完善
作者简介
郑清之(1176年-1251年),字德源,初名燮,字文叔,别号安晚,浙江鄞县(今浙江宁波)人。南宋政治家、文学家,与史弥远、贾似道并称为“三贤相”。 郑清之出身贫寒,自幼勤奋好学。宋宁宗嘉定元年(1...查看更多
去完善

译文
烫烫脚啊慢慢变老很舒服,摸摸脸上皱纹笑着问我多少岁。 对着夜晚的月亮轻轻吟诵,任由月光把花的影子移动。在春风中追逐柳絮飘荡,多么的美好。 有着如花的居所在大宅子里,也不妨和美女共享一壶酒的天堂。 虽然有些年华老去,却依然有着如诗如画的生活。我希望用我的这些美好记忆,来报答那些陪伴着我度过寒冷冬天的梅花。
去完善
释义
【注释】 1. 暖足番君:指老者脚暖则行动方便。番君,古代对老年男子的尊称。 2. 摩挲:抚摸;抚摩。 3. 阿婆年:对老年妇女的尊称。 4. 夜月移花影:形容月色宜人,花儿摇曳生姿。 5. 肯:表示疑问或否定。 6. 春风逐柳绵:借柳絮随风飘舞之景,喻世事无常。 7. 自有散花居丈室:谓诗人有自己的乐土和精神家园。散花,佛教故事中的菩萨持花礼拜,花即散落满地。丈室,佛堂。 8. 姹女:少女。 9. 壶天:道家用语,仙人居住的洞天福地。 10. 铅华列屋:比喻富贵荣华。铅华,化妆用的铅粉;列屋,华丽的房屋。 11. 诸君事:指世间俗事。 12. 乞与寒梅了世缘:意为自己愿像梅花一样傲然独立,不受尘世的纷扰。
去完善
赏析
这是一首描绘乡村生活的诗,诗人以和蔼可亲的语气描述了自己在乡村的生活。首联以“暖足番君老更便”为开篇,形象地描绘出诗人在温暖的乡村生活中悠闲自得的状态。接着,诗人以“摩挲笑问阿婆年”的描写,展现出他与村民们亲切交流的画面,表现了诗人与村民们的融洽关系。 颔联,诗人用“聊吟夜月移花影”、“肯向春风逐柳绵”,表现出诗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自然景色的喜爱之情。月色下,花儿轻轻摇曳着;春风中,柳絮飘舞在空中,这些美丽的景象都令人陶醉。 颈联,诗人以“自有散花居丈室”表达对田园生活的热爱。他住在宽敞的房子里,享受着生活中的美好时光,与世无争。诗人又以“何妨姹女共壶天”表达了超脱世俗纷扰,尽享宁静生活的豁达心境。 尾联,诗人借“铅华列屋诸君事”,讽刺了那些热衷名利、追名逐利的人。在他看来,这些都是无谓的烦恼,他只愿如寒梅一般,平静度过此生。这首诗既表达了诗人对乡村生活的热爱,也展现了他淡泊名利、超然物外的境界。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再和村边解嘲 其二》是南宋诗人郑清之创作的诗歌作品。这首诗的创作时间为南宋晚期,大约在公元1235年左右。 在南宋晚期,政治腐朽、外患频仍,社会矛盾激化。身为官员的郑清之面对这样的时代背景,深感忧虑和痛心。他目睹了农村萧条的景象,农民生活的困苦,以及官僚腐败、政治黑暗的现实。郑清之在村边偶然遇到一个放牛郎,不禁产生了共鸣,通过这首诗歌表达了他对社会现实的不满和对民生疾苦的关切。 郑清之在这段时间里,宦海沉浮,多次被贬谪。他在担任地方官期间,关心民间疾苦,试图改革弊端,但受到朝中权贵的排挤和打压。这种人生际遇使他更加深刻地体会到了社会的疾苦和民众的不幸。 郑清之在这一时期的诗歌作品中,常常流露出对民生困苦的关注和对时政的忧虑。他以沉郁而雄浑的诗笔,描绘出一幅农民艰辛劳作的画面,表达出对社会现实的深刻反思和执着追求。这首诗通过对村边放牛郎的描绘,反映了当时农村的贫困景象,表达了诗人对社会现实的愤懑和对民生疾苦的关切。
去完善
热门评论
  •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