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诗词

诗词大全

送行诗 其一

标题包含
送行诗 其一
中年别意增怀抱,昨夜秋声到客船。 流水孤村鸦好在,平沙远景雁依然。 惜无绣口供吟笔,只有莼羹愧昔贤。 付与西湖林处士,重阳健倒菊花前。
0 0
去完善
作者简介
郑清之(1176年-1251年),字德源,初名燮,字文叔,别号安晚,浙江鄞县(今浙江宁波)人。南宋政治家、文学家,与史弥远、贾似道并称为“三贤相”。 郑清之出身贫寒,自幼勤奋好学。宋宁宗嘉定元年(1...查看更多
去完善

译文
中年离别增添了许多思念之情,昨晚的秋风传来了客船的消息。 流水中的孤村景致美好,远处的平沙地上大雁依然如故。 可惜我文笔欠佳无法将此情此景尽数描绘,只后悔没有品尝那莼菜汤以向先贤们致敬。 就让我将这份情感托付给西湖边的林处士吧,希望他在重阳节时能健康地观赏菊花。
去完善
释义
1. 中年:这里指作者在中年时期。 2. 怀抱:心中的感情或抱负。 3. 昨夜:指在秋天的夜晚。 4. 秋声:秋天的风声或自然界的声音。 5. 客船:旅客乘坐的船只。 6. 流水:流动的河水。 7. 孤村:孤独的村庄。 8. 鸦:乌鸦。 9. 好:美丽,漂亮。 10. 平沙:平坦的沙滩。 11. 远景:远处的景物。 12. 雁依然:大雁飞行的情景依旧。 13. 绣口:形容口才很好的人。 14. 供吟笔:用来表达诗意。 15. 莼羹:一种用莼菜做的汤,比喻美食。 16. 昔贤:过去的贤人。 17. 付与:给予。 18. 林处士:指宋朝诗人林逋,此处士是对他的尊称。 19. 重阳:农历九月初九,是中国传统的重阳节。 20. 健倒:健康地老去。 21. 菊花:重阳节赏菊的传统习俗。
去完善
赏析
这是一首描绘离别情景的诗词。首联“中年别意增怀抱,昨夜秋声到客船”,作者以中年人的角度表达了对离别的不舍之情,以及秋天的萧瑟气氛给旅途增添了几分惆怅。颔联“流水孤村鸦好在,平沙远景雁依然”,作者通过对流水、孤村、乌鸦等景色的描绘,展现出一幅空旷寂寥的画面,表达了诗人对离别的感慨和对远方的期待。颈联“惜无绣口供吟笔,只有莼羹愧昔贤”,诗人表示自己对离别之情的表达不够完美,就像用莼菜制作的美食一样,虽美却无法与古人相比。尾联“付与西湖林处士,重阳健倒菊花前”,诗人寄托了美好的祝愿,希望这位即将远行的朋友能够在西湖边的林处士那里度过一个愉快的重阳节。整首诗情感真挚,画面生动,既有离别的哀愁,又有对未来的期许,体现了诗人深厚的文学素养和高超的艺术技巧。
去完善
创作背景
《送行诗 其一》是南宋诗人郑清之的代表作之一。这首诗创作于南宋时期,具体时间为公元1240年左右。这一时期,南宋正处于金国和蒙古的侵扰之下,国家局势动荡不安。 郑清之(1189-1266),字德源,初名燮,字文叔,号安晚,遂昌(今浙江)人。他幼年丧父,家境贫寒,但勤奋好学,博学多才。在南宋末年科举考试中脱颖而出,历任地方官、刑部尚书、吏部尚书等职。 在郑清之创作这首《送行诗 其一》时,正值金国和蒙古对南宋发动侵略战争之际。面对国家的危难,郑清之忧国忧民,积极投身抗金斗争。他在诗中将离别的悲伤与家国情怀融为一体,表达了诗人对朋友离去的依依惜别之情,同时也反映了当时人们在国家危亡时刻所共有的爱国情怀。
去完善
热门评论
  •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