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诗词

诗词大全

夜雨

标题包含
夜雨
依风急雨垫秋清,疎数无时总有声。 最是可怜云里月,几番阴翳几番明。
0 0
去完善
作者简介
郑清之(1176年-1251年),字德源,初名燮,字文叔,别号安晚,浙江鄞县(今浙江宁波)人。南宋政治家、文学家,与史弥远、贾似道并称为“三贤相”。 郑清之出身贫寒,自幼勤奋好学。宋宁宗嘉定元年(1...查看更多
去完善

译文
随风疾雨添秋天清爽,稀疏无定时总有声音。 最惹人怜的是云里的月亮,它经历了多次阴暗和多次光明。
去完善
释义
【注释】 1. 依风:即随风。依,依附、依赖之意。 2. 垫秋清:意指秋天的凉爽。垫,垫补、填补的意思;清,清凉。 3. 疏数:稀疏与稠密。这里指风雨声时小时大。 4. 无时:不定时。 5. 最是:最为、特别为。 6. 可怜:可爱、令人同情。 7. 云里月:云雾中的月亮,暗示月亮被云层遮蔽。 8. 阴翳:阴影、遮蔽。
去完善
赏析
《夜雨》一诗以秋天疾风骤雨为背景,描绘出自然景色变化无常的生动画面。首句“依风急雨垫秋清”描写了风雨交加、天色暗淡的场景,表现出了秋天的肃杀之气。诗人通过运用“垫秋清”一词,将秋雨带来的凉意和清净感传达得淋漓尽致。 接下来,诗人通过“疎数无时总有声”来刻画秋雨的形态特点。“疎数”表示疏密有致,即雨滴有疏有密地落下;而“无时”则表达了这种变化无定的状态。整句诗意在表现风雨虽时强时弱,但始终不绝于耳,营造了一种风雨飘渺的氛围。 后两句“最是可怜云里月,几番阴翳几番明”为诗人的感叹。诗人借“云里月”比喻生活中起伏跌宕的命运,因为云彩飘忽不定,月亮时而被遮住,时而又显露出来。这两句诗暗含人生哲理:生活中的困难和挫折总是与成功和喜悦相伴,我们应保持乐观的心态去面对生活的起落。 整体来看,这首诗通过对秋日夜晚风雨的描绘,寓情于景,传达了诗人对人生变幻的思考,展示了其独特的人生哲学观。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夜雨》是南宋诗人郑清之的杰作,创作于公元1245年。这一年,郑清之因参加科举落第而受挫,但并未气馁,而是选择继续刻苦攻读,以期有朝一日能够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在这段时间里,他游历四方,结交了不少志同道合的朋友,他们的友谊也促使他在诗中抒发了忧国忧民的情怀。 在《夜雨》中,郑清之以细腻的语言描绘了夜雨的情景,表达了他对故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这首诗的创作背景是南宋末年,时局动荡,民族矛盾尖锐。郑清之作为一个关心国家命运的文人,他的诗中充满了对国家前途的忧虑和对民生疾苦的关切。在这首诗中,他以夜雨为主题,表达了对战乱时期百姓流离失所、家园被毁的同情和对和平生活的向往。
去完善
热门评论
  •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