赠李相士
未遇公卿尽好看,会将碧眼照人寒。
邯郸梦觉君休问,试卜何时可挂冠。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尚未遇到权贵都显得很看好,那深邃的眼神仿佛能照亮寒冷的夜晚。
即使醒来发现只是一场黄粱美梦也不必去问,试着占卜何时才能把官帽挂起,告老还乡。
去完善
释义
1. 未遇公卿尽好看:这里的“未遇公卿”指的是尚未遇到有地位的官员或者贵族;“尽好看”则指尽可能恭顺、尊敬地对待每一个人。
2. 会将碧眼照人寒:“会”是副词,表示一定、必然的意思;“碧眼”通常形容眼睛明亮有神;“照人寒”是形容词短语,用来形容人的眼神犀利,令人敬畏。整句意思是,他的眼神一定非常犀利,给人一种凛冽的感觉。
3. 邯郸梦觉君休问:出自唐代杜甫的《佳人》一诗,意为从繁华的梦中醒来,不要再去追问梦境的内容。这里借用这一典故来形容这位李相士历经沧桑,看透世事的心境。
4. 试卜何时可挂冠:这里的“试卜”是指预测、推算;“挂冠”在古代寓意辞去官职,引退归隐。整句意思为,试着推测一下什么时候可以辞官回乡。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歌表达了诗人郑清之对自己怀才不遇的感慨以及对未来的期许。首先,诗人在第一句中通过“未遇公卿尽好看”表明了自己虽有才华但尚未被上层人士所赏识的现状。接着,第二句“会将碧眼照人寒”则传达出诗人不甘于现状的雄心壮志,即使面对困境也依然保持坚定的信念。在第三句“邯郸梦觉君休问”中,诗人以“邯郸梦”的典故来比喻自己此刻的处境,暗示自己已经清醒地认识到现实的残酷。最后,在第四句“试卜何时可挂冠”中,诗人表达了自己渴望实现抱负的愿望,希望能够尽快摆脱目前的困境,展现出他坚韧不屈的品质。整首诗歌语言优美,情感深沉,表达了诗人对自身命运的感慨和对未来美好的期待。
去完善
创作背景
《赠李相士》是南宋诗人郑清之所作。这首诗创作于南宋末年,具体时间难以考证。然而,从诗中的内容可以看出,此时正是国家动荡、战乱频仍的时期。
郑清之作为南宋末年的文人,他在这一时期经历了国家民族的苦难和个人的困厄。他的诗歌作品充满了忧国忧民的情怀和对国家命运的关切。在《赠李相士》这首诗中,他通过对李相士的赞美,表达了自己对人才的渴望和对国家的期许。
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南宋正处于金、蒙的夹击之下,面临着严重的外患内忧。而南宋政府内部又存在严重的腐败现象,政治斗争激烈。这使得南宋政权逐渐走向衰落,最终灭亡。在这个时代背景下,郑清之作为一名有良知的文人,他以自己的诗文表达了对该时代的忧虑和感慨。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