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诗词

诗词大全

兀坐

标题包含
兀坐
夜听寒蛩晓听蝉,梧桐疎雨晚秋天。 空斋抱膝元无事,半是痴憨半是禅。
0 0
去完善
作者简介
郑清之(1176年-1251年),字德源,初名燮,字文叔,别号安晚,浙江鄞县(今浙江宁波)人。南宋政治家、文学家,与史弥远、贾似道并称为“三贤相”。 郑清之出身贫寒,自幼勤奋好学。宋宁宗嘉定元年(1...查看更多
去完善

译文
夜晚聆听寒蛩的鸣声,清晨倾听知了的叫声,秋天稀疏的雨落在梧桐叶上。空旷的书斋里我抱着膝盖,原本就没有什么事做,一半是我傻傻的静思,一半是我在领悟禅意。
去完善
释义
1. 兀坐:诗人描述自己孤独地坐着。 2. 寒蛩:秋天的蟋蟀。 3. 晓:早晨。 4. 梧桐:一种常见的树,此处以其象征秋天。 5. 疏雨:稀疏的雨水。 6. 晚秋:深秋时节。 7. 空斋:闲置的房间。 8. 抱膝:抱住自己的膝盖,形容无所事事的样子。 9. 元:通“原”,原来,本来。 10. 痴憨:愚笨、单纯的样子。 11. 禅:佛教用语,指禅宗的智慧。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题为《兀坐》,是一首描绘秋日闲适心境的诗。诗人通过夜、晨、晚三个时段的景物描绘,展现了秋天的氛围。首先,“夜听寒蛩晓听蝉”一句,分别以夜间的蟋蟀和清晨的蝉声作为夜晚与白天的代表声音,展示出秋天来临的景象;“梧桐疎雨晚秋天”则进一步渲染了秋天的气氛,以疏落的雨滴和飘零的梧桐叶共同营造出秋天的凄凉感。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兀坐》是南宋诗人郑清之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这首诗表达了一种深沉的寂寥之情和隐逸之志,反映了诗人对现实的不满和对宁静生活的向往。 首先,我们来看诗人的创作时间。这首诗创作于南宋时期,大约公元12世纪至13世纪之间。这一时期,南宋朝廷偏安江南,北方国土丧失,政治腐败,民生凋敝。这种时代背景为诗人的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接下来,我们来了解诗人郑清之的相关人生际遇。郑清之是南宋末年的一位官员,曾任礼部尚书、参知政事等职。他在朝为官期间,目睹了朝廷的腐朽和政治斗争的残酷,对现实感到失望。因此,他选择辞官回乡,过起了隐居生活。这首《兀坐》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创作的。 最后,我们来了解一下与作者有关的时代背景知识。南宋时期,中国社会正处于由盛转衰的时期。一方面,科举制度的推行使得士人阶层崛起,文人墨客们纷纷抒发自己的政治抱负和家国情怀;另一方面,北方游牧民族的入侵和朝廷的腐败使得国家陷入危机,许多知识分子对现实深感失望,转而追求隐逸生活。郑清之就是其中的代表人物之一。
去完善
热门评论
  •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