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诗词

诗词大全

山间大风雨昼夜不止闻松声撼床戏成拙语谩录呈葺芷参溪

标题包含
山间大风雨昼夜不止闻松声撼床戏成拙语谩录呈葺芷参溪
颠风横雨穷山秋,樵青弛檐车停辀。 松声撼空吼万牛,轰豗势欲倾不周。 晨鸡扼吭喑且愁,百鸟何敢相喧啾。 恍疑赵壁环诸侯,呼声动地锵弓矛。 又疑变化鹍鹏俦,垂天鼓翼南溟陬。 或者挽翻河汉流,电飞霆击龙蛟虬。 不然火烈陆浑丘,天跳地踔啼熊猴。 狂吞很吐山裂鸠,大音奔腾怒相投。 梦中惊回仙枕游,分明夜宿浙江头。 三更潮水掀柁楼,苍茫起坐拥黄䌷。 触屏唤作钱塘舟,此身端坐岩之幽。 如何两耳不自由,乃与喧寂为湛浮。 影蛇石虎以妄求,世间万事浪喜忧。 大学能定心逸休,疾雷破柱方夷犹。 直须养浩师孟邹,风止韵作商声讴。
0 0
去完善
作者简介
郑清之(1176年-1251年),字德源,初名燮,字文叔,别号安晚,浙江鄞县(今浙江宁波)人。南宋政治家、文学家,与史弥远、贾似道并称为“三贤相”。 郑清之出身贫寒,自幼勤奋好学。宋宁宗嘉定元年(1...查看更多
去完善

译文
狂风暴雨袭过这座山峰,山间的秋意显得格外浓厚。砍柴的青年紧急停车,耸肩翘首望向天空。松树在风中摇曳,如万牛狂吼,震撼四野,气势磅礴,仿佛要将天地倾倒。 公鸡被风雨压制着嗓子,一声接一声的鸣叫中带着忧愁。而百鸟也在这风雨声中收敛了喧闹。这场景让人恍惚想起了战国时代的诸侯们,他们的喊声震动了大地,响彻四方。又仿佛是那巨大的鹍鹏正在振翅飞翔,翱翔在南溟的边缘。 或者,这是一场天神举办的盛宴,他们挥舞着弓矛,就像银河瀑布一般气势磅礴;又像是烈火焚烧着陆地,整个世界都在跳动、呼唤。那些疯狂的大自然声音——山林的咆哮、熊猴的嘶吼、雷电的劈啪声,交织在一起,形成了这独特的大自然的交响乐。 我在梦中惊醒,感觉像是在钱塘江的江头露宿了一夜。突然间,涌动的潮水掀起了我所在的船楼,我在迷茫中起身,拥抱着黄绸衣坐了起来。我用手指触碰屏幕,将它命名为“钱塘江的舟子”,其实,我只是坐在山中的一处静谧之地。然而,为何我的耳朵无法隔绝这世界的喧嚣? 世俗之人总是有太多的忧虑和喜悦,其实,它们只是人生中的无足轻重的事情。作为一个知识渊博的人,我应懂得如何让我的心得到休憩。即使雷霆震动天地,也要保持镇定。学习孟子和邹衍的涵养浩然之气,待到风平浪静时,再唱出那悠扬的商调之歌。
去完善
释义
颠风横雨穷山秋:颠风,指狂风;横雨,即暴雨;穷山,荒僻的山区;秋,秋季。这句话描绘了山中突然刮起了狂风下起了暴雨的景象。 樵青弛檐车停辀:樵青,砍柴的年轻人;弛檐,指房屋上的瓦片被风吹得松散;车停辀,指马匹因暴风雨而停止前进。 松声撼空吼万牛:松声,风吹过松树发出的声音;撼空,指声响震撼整个空间;吼万牛,形容声音如同万头牛在咆哮。 轰豗势欲倾不周:轰豗,形容声音巨大;不周,不周山,传说中支撑天的山脉,这里用来比喻声音之大仿佛可以震塌天地。 晨鸡扼吭喑且愁:晨鸡,早晨啼鸣的公鸡;扼吭,喉咙受到压迫,形容声音嘶哑;喑且愁,形容声音低沉又充满忧虑。 百鸟何敢相喧啾:喧啾,指鸟儿喧闹的声音。 恍疑赵壁环诸侯:恍疑,似乎,好像;赵壁,赵国的长城;环诸侯,指诸侯列国。这句诗用长城喻指不周山。 呼声动地锵弓矛:呼声,喊杀声;动地,形容声音之大震动地面;锵弓矛,指兵器相互撞击的声音。 又疑变化鹍鹏俦:鹍鹏,传说中的大鸟;俦,同伴,同类。 垂天鼓翼南溟陬:垂天,几乎触及天际;鼓翼,扇动翅膀;南溟,南方的大海;陬,角落,边远地区。 或者挽翻河汉流:或者,表示选择;挽翻,翻转,改变;河汉流,银河,此处象征天空。 电飞霆击龙蛟虬:电飞,闪电划过天际;霆击,雷声轰鸣;龙蛟虬,传说中的神龙。 不然火烈陆浑丘:不然,也许不是这样;火烈,火势猛烈;陆浑丘,古地名,位于今河南省洛阳市。 天跳地踔啼熊猴:天跳,天穹跳动;地踔,大地震动;啼熊猴,熊猴嚎叫。 狂吞很吐山裂鸠:狂吞,疯狂地吞噬;很吐,用力地吐出;山裂鸠,山崩地裂的场面。 大音奔腾怒相投:大音,巨大的声响;奔腾,快速行进;怒相投,愤怒的情绪相互碰撞。 梦中惊回仙枕游:梦中,指在梦中;惊回,受惊而醒来;仙枕游,指梦见自己在神仙的枕头上游玩。 三更潮水掀柁楼:三更,深夜时分;潮水,海潮;掀柁楼,掀起船舵楼。 苍茫起坐拥黄裯:苍茫,广阔无边的样子;起坐,起身坐着;黄裯,黄色被子。 触屏唤作钱塘舟:触屏,触碰屏风;钱塘舟,钱塘江的船只。 此身端坐岩之幽:此身,自己;端坐,正襟危坐;岩之幽,深山的岩石旁。 如何两耳不自由:如何,为什么;两耳,双耳;不自由,不能自主地听音。 乃与喧寂为湛浮:乃与,竟与;喧寂,喧闹与宁静;湛浮,沉浸其中。 影蛇石虎以妄求:影蛇,影子中的蛇;石虎,石头的虎形;以妄求,以荒谬的方式追求。 世间万事浪喜忧:世间万事,指世间的各种事情;浪喜忧,形容随意欢喜或忧虑。 大学能定心逸休:大学,儒家经典《大学》;能定心逸休,指通过修养能够使心灵安定。 疾雷破柱方夷犹:疾雷,迅疾的雷电;破柱,雷电击毁柱子;夷犹,犹豫不决,拖延。 直须养浩师孟邹:直须,必须;养浩,培养浩然正气;师孟邹,向孟子学习。 风止韵作商声讴:风止,狂风平息;韵作,韵律产生;商声讴,商调的歌声。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是南宋诗人郑清之在狂风暴雨的山间夜中所作。诗中通过对狂风暴雨的描绘,展现了大自然磅礴的气势和作者身处其中的感慨。 首联描绘了山中的恶劣天气,风吹雨打使得屋檐下的行人无法前行,奠定了全诗紧张、压抑的氛围。 颔联进一步刻画了狂风暴雨的声音,以“松声撼空吼万牛”来形容,形象地传达了雷雨交加时的巨大声响。同时,用“轰豗势欲倾不周”比喻大自然的强大力量,暗示了人类在自然面前的渺小。 颈联通过对比描写,展现出山中清晨的景象。由于风雨交加,鸡叫都显得沉闷而无精打采,其他鸟儿更是不敢发出喧闹的声音。这里的描述渲染出风雨中的寂静,反衬出风雨的巨大声势。 接下来的几联,诗人运用了许多想象和比喻来描述风雨之声。如将风声比喻为诸侯的呼声,以及大鹏展翅飞翔、江河翻滚等,这些夸张的描绘进一步突显了风雨之大。 最后两联,诗人以自己梦境中的场景作为对照,表达对现实环境的感悟。在梦中,他仿佛置身于江头波涛汹涌的环境,而在现实中,他却在山中听着风雨的喧哗。这种强烈的反差让诗人感到困惑,也对他的心境产生了影响。 总之,这首诗歌通过对狂风暴雨的描绘,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的敬畏之情。诗人巧妙地运用了许多比喻和象征手法,使得诗歌的意境更加丰富生动,体现了他在诗词创作方面的独特见解。
去完善
创作背景
这首《山间大风雨昼夜不止闻松声撼床戏成拙语谩录呈葺芷参溪》是南宋诗人郑清之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郑清之,字德源,浙江台州人,因家境贫寒,曾出家为僧。后弃佛从文,参加科举考试,成为南宋末期著名的文人。 这首诗的创作时间是南宋末年,正值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激化的时期。在这个时期,南宋政权日益衰落,北方的金朝、蒙古等游牧民族不断南侵,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而国内政治腐败,民不聊生,社会动荡不安。 在这样动乱的社会背景下,郑清之虽然才华横溢,却未能施展抱负。他曾多次参加科举考试,但都未中举。后来虽然得到皇帝的赏识,但在朝廷上受到排挤,始终无法实现自己的理想。在这种困境下,他选择远离尘嚣,隐居于山间,过着与世无争的生活。 这首诗正是他在山间隐居时,面对大风雨昼夜不息的自然景象,有感而发创作的。诗人通过描绘山间的风雨交加、松声震床的景象,表达了自己身处困境中的无奈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整首诗语言质朴,情感真挚,展现了郑清之深沉的人生态度和卓越的诗才。
去完善
热门评论
  •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