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诗词

诗词大全

谢徐德夫右司和御制赐诗 其二

标题包含
谢徐德夫右司和御制赐诗 其二
朅来林下破天悭,要使明诗见一闲。 齿屐印苔春纵步,颈壶蒸粟晚加餐。 梦魂飞到味书阁,世路牢封函谷关。 翻笑醉翁犹未醉,黄金白鬓诧腰环。
0 0
去完善
作者简介
郑清之(1176年-1251年),字德源,初名燮,字文叔,别号安晚,浙江鄞县(今浙江宁波)人。南宋政治家、文学家,与史弥远、贾似道并称为“三贤相”。 郑清之出身贫寒,自幼勤奋好学。宋宁宗嘉定元年(1...查看更多
去完善

译文
近来在树林中打破天空的束缚,要让明亮的诗歌显现出一片闲暇。 踏青时留下足迹在春天苔藓上,晚间喝着用葫芦蒸的粟米当作晚餐。 梦境与灵魂飞到了书香四溢的书阁,世间道路被牢固地封锁在函谷关。 反观那醉酒的翁尚没有喝醉,金色的头发和白色的鬓发让他腰部佩戴的环佩显得更引人注目。
去完善
释义
1. 郑清之:南宋诗人,字德源,庆元府鄞县人。曾任参知政事等职。他的诗词作品以抒发个人情怀为主,多表达对时政的不满和对田园生活的向往。 2. 徐德夫:南宋官员,字叔敬,号木斋。他与郑清之交情深厚,多有诗歌唱和之作。 3. 右司:官名,宋代右谏议大夫的别称。 4. 御制赐诗:皇帝所作并赐予臣下的诗篇。这里指宋宁宗的诗作。 5. 其二:这是《谢徐德夫右司和御制赐诗》组诗的第二首。 6. 朅来:本指往来的路途,此处意为来到。 7. 林下:此处指山林间,隐喻归隐生活。 8. 破天悭:打破自然的吝啬,形容春天的美好。 9. 要使明诗见一闲:要让明白的人看到一种悠闲的生活态度。 10. 齿屐印苔:脚踏着满布青苔的土地。 11. 颈壶蒸粟:用颈壶煮粟米。颈壶,古代的便携式热水壶。蒸粟,指用蒸汽加热粟米。 12. 世路牢封函谷关:意指远离世俗纷争,犹如封闭了函谷关。函谷关,位于今河南省灵宝市,是古代重要的军事关隘。 13. 翻笑醉翁犹未醉:反讽那些沉醉名利的人。醉翁,指北宋文学家欧阳修,他自号“醉翁”。 14. 黄金白鬓诧腰环:诧,诧异。腰环,腰带上的玉环。这句意为满头白发却还诧异腰间的玉环,比喻年岁已高仍贪恋功名。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谢徐德夫右司和御制赐诗 其二》是南宋诗人郑清之写给徐德夫的诗作。从诗歌的题目来看,这首诗是作者感谢徐德夫和他的和诗之作。整首诗充满了作者对隐居生活的向往和对世俗的鄙夷。 首句“朅来林下破天悭”中的“朅来”是指来到,“破天悭”是指打破天的吝啬,这句诗表达了作者想要冲破束缚,追求自由生活的意愿。接下来的一句“要使明诗见一闲”则强调了他希望通过自己的诗作展现出一个悠闲的世界。 第二联“齿屐印苔春纵步,颈壶蒸粟晚加餐。”描述了作者在春天里漫步于林间,用足迹留下印记,夜晚则以蒸熟的粟米为食。这种宁静的生活让作者感到满足和快乐。 第三联“梦魂飞到味书阁,世路牢封函谷关。”表达了作者希望远离世俗纷扰,进入梦中的理想世界,在那里他可以实现自己的梦想。同时,这两句也表现了作者对外部世界的警惕和防备,他不想被世俗所束缚。 尾联“翻笑醉翁犹未醉,黄金白鬓诧腰环。”则是通过对比来表达作者对世俗功名的鄙视。他嘲笑那些沉迷于名利的人,尽管他们已经满头白发,仍然炫耀着自己的财富和地位。而作者更愿意过上自由自在的生活,不受世俗的困扰。 总的来说,这首《谢徐德夫右司和御制赐诗 其二》体现了郑清之渴望自由、摆脱世俗的精神追求,同时也表达了他对现实世界的清醒认识和批判态度。
去完善
创作背景
《谢徐德夫右司和御制赐诗 其二》是南宋著名诗人郑清之的一首作品。这首诗的创作时间是在公元1258年,也就是南宋宝祐六年。这一年,郑清之已经60岁,他在政治上已经有了一定的成就,但仍然在努力追求更高的地位。 在这个时期,南宋正处于内外交困的境地。北方的金朝已经被蒙古所灭,蒙古大军正不断南侵,威胁到南宋的安危。而国内,政治腐败、官僚争权夺利等问题严重,民不聊生。在这种背景下,郑清之作为一个有政治抱负的文人,既渴望为国家出一份力,又担忧自己的命运和国家的未来。 徐德夫是南宋的一位官员,与郑清之交情甚好。在这首诗中,郑清之表达了对徐德夫的感激之情,感谢他对自己作品的回应和认可。同时,郑清之也表达了自己对国家现状的忧虑和对未来的期许。
去完善
热门评论
  •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