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月晦夕梦中作偈觉但记其首两句遂于枕上足之录呈慧上人
是身本虚妄,觅主了无得。
谁知日用间,颠到由六贼。
茫茫前后际,生灭在空色。
贼去主人归,浑家不相识。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暂无最新数据,快去完善吧~
去完善
释义
1. 是身本虚妄:这句话是佛教哲学中的一个观点,认为人的身体是虚幻的,不是永恒不变的实体。“虚妄”指虚假不实的现象。
2. 觅主了无得:寻找生命的本体或主人翁精神,结果却发现无法找到。“觅主”指寻找生命的主宰;“了无得”表示一无所获。
3. 颠到由六贼:日常生活中往往因为六贼而颠倒困惑。“颠到”指迷失方向,误入歧途;“六贼”出自佛教教义,指的是眼、耳、鼻、舌、身、意六种感官贪著外境的现象。
4. 茫茫前后际:时间和空间的界限仿佛一片迷茫。“茫茫”表示无边无际的状态;“前后际”指时间的前后界限,也可以理解为空间的前后距离。
5. 生灭在空色:万物都在虚空和色相中生生灭灭。“生灭”指万物的诞生和消亡;“空色”来自佛教教义,指虚空和物质世界的相对存在。
6. 贼去主人归:当六贼消失,就能回归本真状态。“贼去”指消除感官贪著的现象;“主人归”表示找到了生命的主宰。
7. 浑家不相识:连自己的家人都感到陌生。“浑家”古代妻子对丈夫的称呼,这里代指自己;“不相识”指在虚妄世界中迷失了自我,找不到真实的自己。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歌表达的是诗人对生命和世界的深刻洞察。诗的开篇指出“是身本虚妄”,强调身体本身并无真实永恒的本质,而是一种虚幻的存在。接着的“觅主了无得”表达了想要找到生命的主宰或根本目标的困难,因为一切皆为幻象。
随后诗人反思日常生活中的纷扰困扰,将之归结为“六贼”。这“六贼”可能代表诸多烦恼、迷惑与纷扰,使人在日常生活中迷失方向,颠倒混乱。
之后“茫茫前后际,生灭在空色”进一步揭示出生命的无常与不确定性。生死之间模糊不明,如同梦幻泡影,唯有虚空与形色相伴。
结尾“贼去主人归,浑家不相识”则表达了期待拨开迷雾,回归真我的渴望。当困扰消散,那个真正的自我才会显现出来,而此时的自己已经与过去的自己相去甚远。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南宋宝祐年间,南宋朝廷的风雨飘摇与动荡不安,让学者们开始反思儒学中的“格物致知”和佛教禅宗的顿悟。而这一时期,郑清之正是经历了科举失败、宦海浮沉等人生波折后,才体悟到了禅宗的真谛。在此背景下,他创作的这首《正月晦夕梦中作偈觉但记其首两句遂于枕上足之录呈慧上人》,虽仅存两句残诗,却足以表达出诗人感悟生命无常的哲思。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