适得卤蛤颇佳遣饷菊坡因记曾作蛤子诗有文身吴太伯缄口鲁铜人之句戏缀前语代简
文身太伯甘斥卤,缄口铜人舌微吐。借资墨客富濡沫,骨醉唇香登燕俎。半熟含酒老饕赋,此翁仅可闯堂户。班班隽永带神液,入室真味翁未睹。菊坡风裁黄豫章,如食蝤蛑江𧎼柱。盘餐尽废太瘦生,格远调高自清苦。子蛤遣汝到眉案,努力去为酒中虎。末下咸豉有何好,犹侣莼羹傲伧父。海之介夫此小儿,鸡肋见笑杨德祖。前身曾作水解仙,飞入珠宫饮甘露。能令齿吻策馀烈,一鼎松风漱寒乳。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太伯的纹身与矿石共鸣,闭口不言的铜人口舌微张。请尽情挥洒墨宝,体验美酒佳肴带来的喜悦。这是粗糙的美味,并非文人雅士的盛宴。美食家可以品尝出它的韵味,但这只能让人进入门厅,真正的美味却无法触及。菊坡的风味像豫章的黄花和江𧎼的美食一样诱人。如此美食却被人们忽视,它们既美味又清新。这就像水解的仙药,让人在珍珠宫殿享受甘露。它如同野性的老虎,充满活力;也像是平淡的豆豉,亲近民生。它的味道如同一股清流,洗去了世间的烦恼。
去完善
释义
【注释】
1. 郑清之:南宋诗人,字德源,初名燮,海盐(今属浙江)人。
2. 适得卤蛤颇佳遣饷菊坡:意思是刚得到好的卤蛤,让人送到菊坡那里去。卤蛤,用盐水煮过的蛤蜊。菊坡,可能是指一个具体的地方或者人名。
3. 文身太伯甘斥卤:这里是用古代文身习俗的传说来形容卤蛤的外观。太伯,周文王的伯父,相传他曾在身上纹身以避杀身之祸。
4. 缄口铜人舌微吐:这里的“缄口”是形容铜人的沉默不语,而“舌微吐”则暗含了卤蛤的味道鲜美。
5. 借资墨客富濡沫:意思是说诗人借此机会品尝美味的卤蛤。
6. 骨醉唇香登燕俎:这句话的意思是,卤蛤的美味让人们沉醉其中,就像登上了燕俎一样美味。
7. 半熟含酒老饕赋:这句是说吃卤蛤的时候,可以配上美酒一起食用。
8. 菊坡风裁黄豫章:这里可能是以黄豫章比喻菊坡的风貌。
9. 如食蝤蛑江𧎼柱:这句话的意思是,菊坡的风貌就像品尝江𧎼柱的美味。
10. 盘餐尽废太瘦生:意思是菊坡的风貌让一切美食都显得逊色。
11. 末下咸豉有何好:这句是在询问为什么要把咸豆豉放在最后呢?
12. 海之介夫此小儿:这是将卤蛤比作海的遗孤。
13. 鸡肋见笑杨德祖:这里用杨德祖的故事来比喻卤蛤虽然味道鲜美,但是其体型较小,与鸡肋相似。
14. 前身曾作水解仙:这句是将卤蛤比作水解仙。
15. 能令齿吻策馀烈:这句话是赞美卤蛤的美味,让人回味无穷。
16. 一鼎松风漱寒乳:这句话的意思是,品尝卤蛤就像在寒冷的乳汁中漱口一样美妙。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歌题目比较长,但总体是一首咏物诗,所咏之物是蛤蜊。诗人通过比喻和象征的手法,表达了对于蛤蜊的赞美和对美食的热爱。
开头两句“文身太伯甘斥卤,缄口铜人舌微吐”,将蛤蜊比作文身的太伯和缄口的铜人,形象地描绘了蛤蜊的外貌特征。接着诗人以“借资墨客富濡沫,骨醉唇香登燕俎”来赞美蛤蜊的美味,并将其与文人的墨客联系起来,体现了诗人独特的审美视角。
然后,诗人通过“半熟含酒老饕赋,此翁仅可闯堂户”来形容蛤蜊的口感,以及人们对它的喜爱。接下来,诗人又以“班班隽永带神液,入室真味翁未睹”来表达蛤蜊的美味,强调了蛤蜊的独特口感和美味程度。
在后半部分,诗人通过“菊坡风裁黄豫章,如食蝤蛑江𧎼柱”来赞美蛤蜊的美味,将其与菊坡的风味和黄豫章的美食相提并论。接着,诗人以“盘餐尽废太瘦生,格远调高自清苦”来形容蛤蜊的高雅品质,体现出诗人对于美食的独到见解。
最后,诗人以“海之介夫此小儿,鸡肋见笑杨德祖”来形容蛤蜊的地位,表达出诗人对蛤蜊的喜爱和不舍之情。同时,诗人以“前身曾作水解仙,飞入珠宫饮甘露”来形容蛤蜊的前世今生,赋予了蛤蜊神秘的色彩。
整首诗语言优美,想象丰富,通过比喻、象征等手法,展现了诗人对蛤蜊的喜爱和对美食的独到见解。
去完善
创作背景
这首诗名为《适得卤蛤颇佳遣饷菊坡因记曾作蛤子诗有文身吴太伯缄口鲁铜人之句戏缀前语代简》,是南宋时期诗人郑清之的作品。
创作时间为南宋末年,当时国家局势动荡,南宋政权逐渐走向衰落。在这个背景下,郑清之身处临安(今杭州),担任朝官,对国家的局势有着深刻的了解。他在这首诗中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之情,以及对国家命运的忧虑。
在创作这首诗时,郑清之的人生际遇也是颇为坎坷。他曾担任过太学正、国子监丞等职位,后因直言进谏触怒了权臣贾似道而被罢免。他在这一时期,对国家局势有着清醒的认识,也对个人的命运有着深深的无奈。这种复杂的情感,在他这首诗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时代相关背景方面,南宋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特殊时期,由于北方战乱的缘故,许多文人墨客南迁至临安等地,形成了独特的江南文化。在这个时期,诗人们一方面关注国家局势,另一方面也关注个人生活,他们在诗歌中表达了对于故乡的思念、对于国家命运的忧虑,以及对于个人生活的感悟。郑清之的诗正是这一时期的代表作品之一。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