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德言亲睹洛伽观音相遂依所见绘画朝夕严奉且求赞语敬题其旁
具足圆通性,一念本昭彻。
佛我与信心,是三无差别。
凡人未见圣,如渴以河说。
佛身忽现前,如水印秋月。
心精自开遮,见根匪优劣。
念中有大士,珠璎百宝结。
补陀洛伽相,在在犹日揭。
是名为正观,倒想作奇绝。
稽首圆通尊,兹念无起灭。
非相亦非念,不盈复不阙。
唯然观自在,无眼耳鼻舌。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具足圆满天性,心灵本质光明。
佛陀与众生无异,三者并无差异。
普通人未遇见圣人,如同口渴寻水源。
佛陀突然出现眼前,犹如水中映月。
心之精华自然展现,所见本性无关优劣。
心中有菩萨信仰,如珍珠项链般宝贵。
普陀山景象呈现,如在眼前如画。
此称为正确观念,颠倒思考引人入胜。
顶礼膜拜佛陀,此刻信念无生灭。
超越形象与思想,非满非缺在中庸。
唯有观自在,不受耳目口鼻局限。
去完善
释义
注解:
1. 具足圆通性:形容观音菩萨具备了完美的智慧与德行。
2. 一念本昭彻:指观音菩萨对众生的大慈大悲之心始终清楚明白。
3. 佛我与信心:此处“佛我”是指佛和我具有相同的慈悲之心,因此并无差异。
4. 是三无差别:这句意思是佛、菩萨、众生的慈悲并无差别。
5. 凡人未见圣,如渴以河说:这句是说普通人未能见到菩萨的真面目,就如饥渴者不能理解河流的意义。
6. 佛身忽现前,如水印秋月:形容观音菩萨显现时,如同清澈的河水映出明亮的月光。
7. 心精自开遮,见根匪优劣:这句话强调每个人的心灵都具备开启智慧和发现真相的能力,而不再分优劣。
8. 念中有大士:这里的大士指观音菩萨。
9. 珠璎百宝结:指观音菩萨佩戴华丽装饰。
10. 补陀洛伽相,在在犹日揭:这描绘了观音菩萨在各种场合都能发挥普度众生的作用。
11. 是名为正观,倒想作奇绝:这是正确的看待事物的方法,要摒弃颠倒的想法。
12. 稽首圆通尊,兹念无起灭:表示虔诚地向观音菩萨行礼,因为思念之情永无休止。
13. 非相亦非念,不盈复不阙:寓意观音菩萨的形象并非固定不变,而是变化无穷。
14. 唯然观自在,无眼耳鼻舌:意味着观音菩萨以她的清净无染的智慧观察世间万物,不需要通过五官感知世界。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歌颂了观音菩萨的慈悲与智慧,表达了诗人对于禅宗佛学观念的独特见解。开篇便提到“具足圆通性”,即一切事物都具有圆融通达的本质,而这本质便是一念之间的澄明。接下来,诗人又阐述了“佛我”和“信心”的三无差别,强调出一切众生皆有成佛的潜力,而这种潜力就源于我们内心深处的信仰。
诗中描绘了一幅生动而深邃的画面:观音菩萨像如同水面上的月亮倒影,清晰可鉴;我们的心则像是打开的画卷,浮现出无数的菩萨形象。这种景象的出现并不取决于我们的个人条件或能力高低,而是因为我们心中都有那个圆满自在、无量光明的观音菩萨。
接下来,诗人进一步表达了观音菩萨像无所不在,犹如太阳普照大地,始终给人以信心和温暖。这被称为“正观”,也就是说我们应该摒弃世俗的观念,正确地看待事物的真实面貌。
在诗歌结尾,诗人向观音菩萨表示恭敬,同时传达了一种心境:我们的意念既没有生起也没有消亡,只是保持一种不增不减的状态。正如观音菩萨超越了具体的五官感知,她所带给我们的启示也是超越言语、思维和形象的。
去完善
创作背景
这首诗名为《郑德言亲睹洛伽观音相遂依所见绘画朝夕严奉且求赞语敬题其旁》,作者是南宋诗人郑清之。这首诗的创作时间是南宋时期(1127-1279年),这个时期正是我国历史上的一个动荡时期,金朝的入侵使得中原大地战火不断。然而,这也是诗歌创作的黄金时期,许多诗人通过作品表达了对国破家亡的痛心疾首和对和平的渴望。
在这个特殊时期,郑清之的人生际遇也颇不平静。他曾在金兵南下时担任过临安府尹,负责保卫京城的安全。虽然他在战场上表现英勇,但最终还是未能阻止金兵的进攻。此后,郑清之在南宋朝廷任职,担任尚书右丞等职,积极参与国家治理。但由于政治斗争激烈,他最终在1265年被排挤出朝廷,退居江南一带。
这首诗的创作背景正是郑清之在南渡后的生活时期。在这段时间里,郑清之在佛门修习佛法,寻求心灵的慰藉。在一次游历中,他亲睹了洛伽观音像,深受感动,于是决定依所见绘制观音像,并朝夕供奉。为了表达对观音菩萨的敬意,他还在画像旁题写了这首赞诗。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