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诗词

诗词大全

祈晴行西湖上呈馆中一二同官 其一

标题包含
祈晴行西湖上呈馆中一二同官 其一
踏尽红尘挹翠峦,江湖清梦入雕鞍。 蒙蒙薄雾浑疑雨,恻恻疎风不是寒。 野菊频催花事早,老枫初试叶声干。 恰知病骨宜清景,恨不浮家学钓竿。
0 0
去完善
作者简介
郑清之(1176年-1251年),字德源,初名燮,字文叔,别号安晚,浙江鄞县(今浙江宁波)人。南宋政治家、文学家,与史弥远、贾似道并称为“三贤相”。 郑清之出身贫寒,自幼勤奋好学。宋宁宗嘉定元年(1...查看更多
去完善

译文
行遍繁华世界寻觅翠绿山峦,江湖之美犹如一场清梦,悄然进入马鞍之中。 雾气弥漫,仿佛细雨迷蒙,微微凉风吹过,却并不寒冷。 山野间的菊花催促着花期到来,老枫树刚刚尝试发出叶子摩擦的声音。 我深知我这多病的身体更适合这样的美景,遗憾的是不能学渔夫般漂荡在水乡之中。
去完善
释义
1. "踏尽红尘挹翠峦":这句话的意思是走过繁华的市区来到了青山绿水的地方。“红尘”在这里指的是繁华的城市街道,“挹翠峦”则是形容山水清秀的风景地。 2. "江湖清梦入雕鞍":这句意味着作者期望远离尘世纷扰,像江湖中的隐士一样过上清静的生活。“雕鞍”本指精美的马鞍,这里比喻为出行的工具,借指离开城市的远行。 3. "蒙蒙薄雾浑疑雨":蒙蒙的薄雾让人误以为是下雨了。"蒙蒙"是指云雾迷蒙的样子,"浑疑"表示怀疑,"薄雾"即微薄的雾气。 4. "恻恻踈风不是寒":淡淡的秋风吹过,并没有感到寒冷。"恻恻"是微弱的意思,"踈风"指轻柔的风。 5. "野菊频催花事早":野菊花争相开放,使秋天的景致提前来临。"频催"表示频繁催促,"花事"代指春天的景致。 6. "老枫初试叶声干":枫叶逐渐凋落,发出干燥的声音。"老枫"即古老的枫树,"初试叶声干"表示叶子开始凋落的景象。 7. "恰知病骨宜清景":正适合我这样的病人欣赏这清爽的景色。"病骨"指生病的身体,"清景"表示清爽的环境。 8. "恨不浮家学钓竿":遗憾自己不能像渔人一样在水上生活,学习钓鱼的技巧。"恨不"表示遗憾未能实现的事,"浮家"即漂泊无定的生涯,"钓竿"表示钓鱼的工具。
去完善
赏析
在这首诗中,诗人郑清之以简练优美的笔触描绘了西湖风光和自然界的变化。首先,诗人用“踏尽红尘挹翠峦”这句展现了红尘与翠绿交织的画面,表达了诗人在红尘中寻得一片清幽的心境。随后,诗人描述了“江湖清梦入雕鞍”的情景,表明自己以江湖为梦境,融入生活之中。接下来的“蒙蒙薄雾浑疑雨,恻恻疎风不是寒”则通过薄雾和疎风的意象表现了秋天的朦胧之美。同时,诗中还描述了“野菊频催花事早,老枫初试叶声干”的景象,展示出秋日的丰收景象以及大自然的蓬勃生机。在结尾处,诗人表达了自己在欣赏美景的同时,也渴望有一日能像钓鱼翁一样过上闲适的生活。整首诗充满了诗人的理想和追求,抒发了对自然生活的向往之情。
去完善
创作背景
《祈晴行西湖上呈馆中一二同官 其一》是南宋著名诗人郑清之的一首五言律诗。这首诗的创作时间是宋宁宗嘉泰年间(1201-1204年)。 在宋宁宗嘉泰年间,郑清之任国子监祭酒,负责教育事务。他在这一时期与同事们共度了艰难困苦的岁月。当时国家财政紧张,民生困苦,许多地方发生旱灾,农业生产受到严重影响。在这种情况下,郑清之与同事们在西湖边祈祷天晴,以便解决干旱问题,促进农业丰收。 郑清之生活在南宋晚期,这是一个政治腐朽、民族矛盾尖锐的时期。面对外敌入侵和内部腐败,郑清之曾力主抗金,但未能得到朝廷的支持。他的这种爱国情怀体现在许多诗篇中,如《祈晴行西湖上呈馆中一二同官 其一》等。
去完善
热门评论
  •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