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诗词

诗词大全

昨虽移韵于兰然石鼎联章不可以不成也再赋一则语以殿众作亦骚之乱词云 其一

标题包含
昨虽移韵于兰然石鼎联章不可以不成也再赋一则语以殿众作亦骚之乱词云 其一
好恶移人信有力,宫姬尚取昆仑织。 刚姿未必广平爱,皓首谁怜赵岐息。 夷车衡茝荪芷荃,富矣离骚夸博识。 灵均颂橘不及梅,内白孰为有精色。 夫何卞玉楚见弃,素荣无乃碔砆石。 梅古贤人又何怨,伯夷正自求仁得。 氏以墨胎端自污,请效公输为削墨。
0 0
去完善
作者简介
郑清之(1176年-1251年),字德源,初名燮,字文叔,别号安晚,浙江鄞县(今浙江宁波)人。南宋政治家、文学家,与史弥远、贾似道并称为“三贤相”。 郑清之出身贫寒,自幼勤奋好学。宋宁宗嘉定元年(1...查看更多
去完善

译文
人的喜好确实具有影响力,连皇宫里的女子都爱上了昆仑山的织物。 刚强的姿态未必能吸引所有的爱,谁能关心那白头苍苍的赵岐呢? 夷车、衡茝等香草,丰富了《离骚》的知识体系。 屈原则赞赏过橘子,但梅花的美他却没有提及。 那个美人如玉,却被楚地抛弃,她的清白就像未经琢磨的石头。 梅花的古老圣贤又何必抱怨呢?伯夷所追求的仁道已经得到了。 那美人以抹黑自己为耻,她宁愿学习公输般削墨自我改善。
去完善
释义
1. "好恶移人信有力":这句是讲人的喜好对人的影响确实很大。"好恶"指人的喜好的情绪,"移人"指的是影响他人。"信"表示确实。 2. "宫姬尚取昆仑织":这句描述的是皇宫里的美女仍然穿着昆仑山上采集的丝绸。"宫姬"指皇宫里的美女,"尚取"是仍然采取或获取的意思。"昆仑织"是指昆仑山上的丝绸。 3. "刚姿未必广平爱":这句描绘的是具有刚硬气质的女子并不一定会得到广平的喜爱。"刚姿"形容女子的刚硬气质,"广平"是一个地方名,这里代指喜爱温柔女子的男性。 4. "皓首谁怜赵岐息":这句表达的是到了白发苍苍的年纪,又有谁会关心赵岐的休息呢?"皓首"是形容年老头发花白的词语,"赵岐"是一个人名,这里用来代指老人。 5. "夷车衡茝荪芷荃,富矣离骚夸博识":这句描述的是夷车地区盛产的各种香草,像衡茝、荪芷、荃等,这些都出现在屈原的《离骚》中,显示出他的博闻广识。"夷车"是一个地方名,"衡茝"、"荪芷"、"荃"都是香草的名字。 6. "灵均颂橘不及梅,内白孰为有精色":这句是说屈原在《离骚》中赞美橘子,但并没有提到梅花,那纯洁如玉的白色,哪一种才有真正的高洁品质呢?"灵均"是屈原的字,"颂橘"指的是屈原的《橘颂》这首诗,"内白"形容梅花的洁白如雪。 7. "夫何卞玉楚见弃,素荣无乃碔砆石":这句说的是卞和献玉的故事,楚国的人误以为他是一块普通的石头而抛弃了它,其实这是块宝玉。"夫何"是为什么的意思,"卞玉"指的是和氏璧。 8. "梅古贤人又何怨,伯夷正自求仁得":这句的意思是,就像古代的贤者伯夷一样,对梅花的冷落又有什么好怨恨的呢?因为他所追求的仁爱之道已经得到了实现。"梅古贤人"指的是伯夷,"求仁得"指的是追求仁爱的过程。 9. "氏以墨胎端自污,请效公输为削墨":这句是用墨胎氏的例子来劝说人们,不要因为出身不好而自我贬低,要学习公输班那样勤奋努力,提高自己的品德和技艺。"氏以墨胎"指的是墨胎氏,"公输"是公输班的姓。
去完善
赏析
这是一首借物抒怀的诗词,通过对梅花的描绘,表达了作者的人生态度和价值观。诗人首先用“好恶移人信有力”开篇,揭示出人们对事物的喜好与厌恶往往会受到外界的影响,如同宫中的美人会选择昆仑山上的丝织品一样。接下来,诗人通过“刚姿未必广平爱”和“皓首谁怜赵岐息”两句,表达了即使是具有刚毅品质的人也可能得不到世人喜爱,而那些白发苍苍的老人又有谁能关心他们的生存状态呢?这种强烈的反差揭示了人性的复杂和社会的不公。 然后,诗人转向了对兰花的赞美,用“夷车衡茝荪芷荃,富矣离骚夸博识”来形容兰花的馥郁芬芳和高雅气质,同时也引用了屈原的《离骚》来赞美兰花的丰富知识和独特魅力。接着,诗人又通过“灵均颂橘不及梅,内白孰为有精色”来对比梅花的纯洁无暇和屈原颂扬的橘子相比,更加突出了梅花的高贵品质和清雅之美。 接下来的“夫何卞玉楚见弃,素荣无乃碔砆石”两句,诗人以卞和献玉的故事为例,揭示了美好的事物有时也会遭到世人的冷落和抛弃,就像美丽的玉石被误认为是石头一样。但诗人又以“梅古贤人又何怨,伯夷正自求仁得”来表达即使遭人误解,梅花依然保持着高洁的品质,就如同伯夷一样,坚守着自己的信念和追求。 最后,诗人通过“氏以墨胎端自污,请效公输为削墨”这两句,表达了梅花的清白之身不应受到玷污,希望它能够像公输般勇敢地去追求自己的梦想。整首诗借梅花这一形象,传达了作者对人生态度和价值观的深刻理解,同时也表现了他对社会现实的深刻反思。
去完善
创作背景
这首诗歌名为《昨虽移韵于兰然石鼎联章不可以不成也再赋一则语以殿众作亦骚之乱词云 其一》,是南宋诗人郑清之所作。郑清之是南宋中期著名文人、政治家,与陆游、杨万里等并称为“南宋四大家”。 首先,我们来了解这首诗的创作时间。这首诗创作于南宋时期,具体时间未详,但从诗的题目和内容来看,应该是在郑清之的晚年所作。这一时期,他经历了南宋王朝的兴衰更迭,见证了南宋社会的风俗变迁。 其次,我们来看诗人在这一时间段内的人生际遇。郑清之年轻时即投身政治,曾担任南宋朝廷的重要职务,如翰林学士、兵部尚书等。然而,随着南宋政治腐败日益严重,他在官场上的地位逐渐受到排挤,最终退居故里,过着隐居生活。在晚年的岁月里,他寄情山水,专注于文学创作,通过诗歌抒发对人生、社会的感慨。 最后,我们了解一下与诗人有关的时代背景。这首诗的创作时期,正是南宋中期的政局动荡时期。当时金国已经崛起,对南宋构成严重的军事威胁。与此同时,国内矛盾激化,农民起义此起彼伏,使得南宋政权岌岌可危。在这样的背景下,郑清之通过对兰花的描绘,表达了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和对现实的忧虑。
去完善
热门评论
  •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